不知不覺,我家西米露就4個月啦。
前陣子,西米露一個姑婆來看望我們。正好是吃飯時間,西米露突然在牀上哇哇哭,我一聽到她的哭聲,馬上放下碗筷進房間看看怎麼了,並把西米露抱了起來。西米露姑婆瞧見後,馬上説道:
“寶寶不能一哭就抱,不然容易抱習慣!抱習慣就不好帶了,到時候累的還不是你自己,讓她哭一會又哭不壞……”
那麼問題來了:寶寶哭鬧,父母要不要立即去抱?
我覺得當然要!
對於才幾個月大的寶寶而言,哭是他表達需求的唯一方式。他每一次哭,都是在給我們傳達信號,要麼餓了、拉了、哪裏不舒服啦。而
把寶寶抱起來,是回應寶寶需求的一種方式,告訴寶寶:媽媽知道啦,媽媽來啦
。當然,回應寶寶的方式並不只有抱,比如語言安撫他,輕輕拍拍他的背等。
最近,我在看希爾斯的《親密育兒百科全書》。我很慶幸,在西米露才4個月的時候看到這樣一段話:
“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及時滿足他的所有需求,這意味着你們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交流模式。
慢慢地,寶寶學會哭泣以外的其他交流方式,而且能獨立做一些事情後,我們就可以逐漸延緩回應速度,讓寶寶學會等一等。學會回應寶寶的信號,絕對是你對未來的一次成功投資。當孩子年齡漸長,遇到的問題更多——而且不僅僅是吃飯、睡覺這些簡單問題時,你會慶幸及早與寶寶建立了溝通。”
寶寶餓了哭,拉了哭,不舒服了哭,小小的他就是通過哭聲和我們交流啊!而我們要做的,當然是及時回應他。哪怕沒有經驗的我們,做出了錯誤的回應,也比沒有回應,放任寶寶自己哭鬧強,不是嗎?
只要我們每次都及時回應,就是在鼓勵寶寶和我們一起努力,努力形成良好的交流模式,讓我們越來越準確理解他的需求。
及時回應並滿足寶寶的需求,就會把寶寶慣壞?
李玫瑾教授説過:
“一歲前孩子只要哭就要抱起來,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對於未滿一歲的寶寶來説,媽媽及時回應並不會慣壞他,反而會讓他更信任媽媽。因為媽媽聽到了他的哭聲,理解了他的哭聲並回應了他的哭聲,他會從中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而當媽媽越來越準確地理解他的哭聲時,他對媽媽的信任度也會逐漸增加,彼此的交流模式將會越來越順暢。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假如寶寶哭鬧,卻遲遲得不到回應,他會有什麼感受?他會覺得自己的聲音是得不到關注的,自己是缺乏存在感的,他便會恐懼、不安,慢慢地便會灰心喪氣,覺得自己無論多努力,都沒有辦法和媽媽交流。
所以説,當你的寶寶還處於0-1歲這個階段,如果他哭鬧,別再糾結要不要立即去抱了,放心地回應他吧,把他抱起來告訴他:媽媽在,媽媽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