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小孩,長大後咋樣了?兩種結局,看完挺後悔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 Start · ——— ———多數家長,都不喜歡孩子吃零食,但嚴防死守就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嗎?那些從小就被嚴禁吃零食的孩子,長大之後有成為父母心中的樣子嗎?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幸孕姐的姑媽家,家教極嚴,對於唯一的兒子更是絲毫不馬虎,連零食都絕對不讓孩子碰,即使到後來上了初中高中都是接送走讀,零用錢幾乎沒有,完全不讓孩子吃那些對身體不好的零食。
結果沒想到的是上大學之後,這孩子就像剛出籠的鳥,每天都是漢堡、薯片、糖果和辣條,成了學校小超市的“知名紅人”,體重自然也飆升——已經是個220多斤的“大胖子”了。
按照他的話説,“就是小時候壓得太狠了,導致現在吃零食的衝動完全停不下來,再胖也戒不了。”
媽媽每天看着兒子愁的不得了,後悔當初還不如別管那麼嚴,要不然也不會讓孩子現在“暴飲暴食”。
這種情況在很多小孩子身上都發生過,因為越是控制,越是失控,長久的壓抑反而會造成相反的結果。
家長完全不讓孩子吃零食,會造成哪些後果?1、反而更加渴求
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匱乏感”,表示孩子越是得不到,反而會更加想要,很多人都會因為童年的不滿足而在長大後自給自足。
知乎有個話題是“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長大了得到是什麼感覺?”
高贊回答説:“無法滿足,即使我擁有了再多的花裙子,可心理上還是那麼被拒絕的孩子,只能一直買。”
這就是童年的匱乏感帶來的後果,物極必反的道理,到後面已經變成執念,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
2、和父母離心
小孩子的思維是非常簡單的,有些會鑽牛角尖的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他了,要不然怎麼這麼便宜的吃的都不給他買。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有,而自己卻怎麼都不配得到。
一旦這種思想被定性,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愛,如果再缺乏及時地開導,很容易陷入低落的情緒,和爸媽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幸孕姐認為:慾望應該疏解而不是嚴防死守!
1、主動提供
與其嚴防死守,讓孩子壓抑反抗,找到一些不健康的吃,倒不如家長自己提供給孩子部分相對健康的小零食,比如酸奶、堅果等,主動矯正他對零食的認知,也提高娃對零食的滿足感。
孩子想吃什麼,可以少量的購買,大多數孩子都是“眼睛餓”——好奇心驅使的想吃,如果儘可能滿足其好奇心,他反而會降低對零食的慾望,有滿足感的孩子是不會主動渴求的。
2、零食限量
零食受到家長普遍抵制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其衞生、營養等狀況,大部分零食不僅高鹽、高糖,甚至連基本的衞生都不能滿足,因此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吃不吃,而是攝入量。
知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稱,在孩子特別想吃的零食麪前,可以採用85/15的法則:也就是保證兒童正常飲食的85%都是營養物質,然後適當允許15%的非營養食物。
這樣既能夠滿足孩子對零食的慾望,又可能保證營養的充足,在孩子可以正常商量的年紀,也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規定零食的量,尊重孩子但也讓孩子尊重大人。
3、看成分表
超市的零食後面都會有成分表,平時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考成分表的物質,然後用科學的態度告訴他,哪些可以適當吃,哪些是對身體有害的,有理有據肯定比“一刀切”的吃零食對身體不好更有説服力。
圖片源於網絡
除了上表中的添加劑法則,營養標籤也很重要,通常是“1+4”的標示模式:
“1”為能量,“4”為4個核心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都能看出來這款零食應不應該買。
這種嚴謹的態度可以幫助孩子樹立對自身健康負責的意識,久而久之,不用你説他自己也會拒絕一些不健康的零食。
幸孕姐有話説: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樂,吃零食可以讓他開心,家長可以適當帶他體驗吃薯片和巧克力的快樂,然後讓他知道快樂分很多種,零食只是其中之一,滿足一時口腹之慾,也許能換回孩子更多的滿足和自律。
——— ——— · END · ———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