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藥膳一定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使用才是,就像中藥材一樣,很多人可能聽説過豬肉是偏涼,羊肉是偏熱的。其實這就是古人從中醫角度對食材的四性五味、歸經的總結和歸納。我們平時吃的五穀雜糧等食材,古人們都對其賦予了中醫的特性。從這節開始,將對包括糧食、蔬菜、肉類、水產、調味品等十餘類處方常用的食材進行中醫特性的解讀。使得大家對常用的食材中醫的特性進行了解。首先來了解什麼是五穀。我們日常所説的五穀雜糧。五穀包括稻、黍(shu)、稷(ji)、麥、菽(shu)。實際上是穀物豆類的等糧食的總稱。我國是農業大國,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以大米為主。穀物是稻米、小麥、玉米、高粱等植物的種子。從中醫角度來看,大多數的糧食類穀物四性五味是:性平、味甘。但是也有少數是偏涼,如蕎麥、薏苡仁;少數偏温,如糯米。四性五味詳細可見該專欄之前課程。也有的穀物如麥芽有消食健胃作用。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常用的穀物類糧食的中醫賦予的性質。

一、大米

大米是我們飯桌上經常吃的穀物,大米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稻米、白米、粳米等。大米在張仲景白虎湯中就有使用,白虎湯有: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粳米就是大米。

古籍《名醫別錄》記載:主益氣、止煩、止瀉。《食鑑本草》記載: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瀉痢。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脾經、胃經、肺經

功效:健脾和胃,止瀉。對於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可以適當多吃大米粥。

應用舉例:對於患病後體弱、乏力患者,可以用黨蔘30g煎煮,之後用黨蔘煎煮後的藥汁將大米100g煮成粥温服。

注意:大米中的營養是很豐富的,並且很多是存在於穀皮中,包括其他穀物類也是同樣,因此平時不宜多吃細糧,適當的吃粗糧,雖然口感差點。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二、小麥

小麥是製作各種麪食的主要原料,古籍《本草拾遺》記載: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力氣。《本草從新》記載:小麥可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性味歸經:性偏涼,味甘。歸心、脾、腎經。

功效:養心、益腎、除熱。可以用於髒躁、煩熱、外傷出血、癰腫等。外用的出血和癰腫一般不用到小麥,因為其他中醫效果比小麥要好,所以大家知道就可以。

應用舉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治療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甘麥大棗湯主之。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鄧鐵濤在用甘麥大棗湯的時候,將小麥換成麪粉。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三、大麥

大麥和小麥不同,大麥的芒很長,和麥穗的長度差不多,小麥的芒相對來説要短,大麥的外殼很難剝下來,小麥的外殼在脱粒時已經掉了,大麥一般作啤酒的原料或飼料,小麥主要製作麪食;大麥成熟相對比小麥要早。除了外形不同,其功效也是有區別的。《本草經疏》記載:大麥,功用與小麥相似,而其性更平涼滑膩,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歲(歉歲指的是收成不好,饑荒年)全食之,而益氣補中,實五臟,厚腸胃之功,不亞於粳米。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歸脾、腎經。

功效:健脾和胃,寬腸利水。可以用於腹脹、食滯泄瀉、小便不利等。

應用舉例:《肘後方》記載:大麥面熬微香,每白湯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單位,約等於2.74毫升,盛金石藥末約為2克,草木藥末為1克左右);治療食飽煩脹,但欲卧者。

注意:大麥和小麥整體功效類似,但是大麥比小麥性涼(小麥是偏涼,大麥是涼,説明大麥涼的程度比小麥大),所以身體虛寒體質不宜多吃。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四、玉米

玉米是除了小麥以外,我們第三位經常吃的穀物類,如玉米粥、煮玉米等。玉米在《本草推陳》中記載:為健胃劑,煎服亦有利尿之功。《藥性切用》中記載:久食則助濕損胃。鮮者,助濕生蟲,尤不宜多食。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胃、大腸經。

功效:調中開胃,利尿消腫。可以用於食慾不振、小便不利、水腫等。可以做粥食用,磨成細粉做餅用。玉米利尿消腫來説,其實用玉米鬚效果更佳,利尿消腫作用強於玉米粒。

應用舉例:對於小便不利,水腫,可以用玉米粉90g,山藥60g,用玉米鬚煮水後做粥用。

注意:脾胃虛弱患者,不宜久用,易導致食後腹瀉。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五、薏苡仁

薏苡仁也叫薏米,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除濕。《神農本草經》記載: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得配本草》記載:腎水不足、脾陰不足、氣虛下陷、妊娠四者禁用。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淡。歸脾、胃、肺經。

功效: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

主治:可以用於水腫、小便淋漓、濕温病、帶下、風濕痹痛、肺癰、腸癰等。可以做粥食用,也可以按照中藥使用,做粉入丸散等。

應用舉例: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薏苡仁為粉末,同粳米(大米)煮粥,日日食之;治療脾虛泄瀉。再如張仲景《金匱要略》用薏苡仁100g、附子20g、敗醬草50g,上三味為粉,以水500ml煎服;治療腸癰。

注意:薏苡仁力緩,如果需要治療疾病,需要多服,久服。另外脾虛沒有濕、大便乾燥(熱燥一類的便秘)、孕婦慎用。或者説孕婦應避免經常吃薏苡仁。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六、高粱

高粱目前我們飲食上吃的比較少,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高粱可温中,澀腸胃。《醫林纂要》記載:高粱可和陰陽,補脾胃,交心腎。

性味歸經:性温,味甘、澀。歸脾、胃、肺經。

功效:健脾止瀉,化痰安神。

主治:可以用於脾虛泄瀉、消化不良,痰濕咳嗽,失眠多夢等。可以煮湯食用,也可以按照中藥使用,做粉入丸散等。

應用舉例:高粱30g炒黃,大棗10g炒焦;研磨成粉末,用於小兒的消化不良。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七、糯米

糯米在《本草綱目》記載: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本草經疏》記載: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得補,則中自温,大便亦堅實。温能養氣,氣充則身自多熱,大抵脾肺虛寒者宜之。

性味歸經:性温,味甘。歸脾、胃、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

主治:可以用於脾胃虛寒腹瀉,尿多,自汗等。可以煮湯食用,也可以按照中藥使用,做粉入丸散等。

應用舉例:使用陳久的糯米,同麥麩一起炒,使得發黃,研磨成粉末,用小米湯調服,用於自汗不止。再如《紅爐點雪》記載:用糯米水浸泡一晚後,去水,小火炒幹,研磨粉末,用淮山藥、芡實、蓮子肉各三兩,胡椒粉1錢,混合,清晨用半碗粉末加開水調服,可加入糖調味;用於脾虛久瀉。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八、蕎麥

蕎麥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本草求真》記載:蕎麥,味甘性寒,能降氣寬腸,消積去穢,凡白帶、白濁。泄痢、痘瘡潰爛、湯火灼傷、氣盛濕熱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熱水沖服,以治絞腸痧腹痛;醋調塗之,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微酸。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斂創。

主治:可以用於胃腸積滯、泄瀉、痢疾,絞腸痧、白濁、帶下、自汗盜汗、丹毒瘡瘍等。可以製作麪食食用,也可以按照中藥使用,做粉入丸散,外用等。

應用舉例:《本草綱目》用蕎麥炒焦研磨粉末,用雞子白(雞蛋清)和蕎麥粉和麪成梧桐籽大小,每次服50丸,鹽湯服,日三次,治療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

注意:蕎麥性寒,説明寒性比大麥更強。因此,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並不能與中藥平胃散及白礬同用。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九、小米

是我們吃的小米,也叫粟米。可能大部分人知道小米養胃。那來詳細看看小米的中醫屬性。《名醫別錄》記載: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主胃熱,消渴,利小便。(陳者是收割後放置幾年的陳米,注意陳米和新米中醫認為是有區別的)。《本草衍義補遺》記載:粟,陳者難化。所謂補腎者,以其味鹹之故也。《滇南本草》記載:主滋陰,養腎氣,健脾胃,暖中,反胃服之如神。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鹹。歸脾、胃、腎經。

功效:和中益腎,除熱,解毒。

主治:可以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痢等。陳米能除煩,止痢,利小便。

應用舉例:《古今醫統》記載:生粟1升。透風處懸令幹,每日空心食10顆,治療老人腎虛,無力等。

注意:古人記載小米不宜與杏仁同食,食則令人嘔吐腹瀉。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日常使用的穀物類,大多數是味甘、偏涼或平。除了吃以外,中醫認為其還有其他的特性,比如高粱有交心腎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安神作用;薏苡仁擅長除濕;糯米有一定斂汗作用等。同時從中醫角度,也指出了薏苡仁孕婦不宜久用;小米勿與杏仁同服等。這些都是中醫對穀物的總結。食物的偏性相對比較小,因此,治療作用相對比較弱,但不是説這些沒有用,張仲景的白虎湯中的粳米,去掉後效果大大減弱;同樣甘麥大棗湯中的小麥,是治療髒躁的藥物之一。因此,對於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體質選擇穀物。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90 字。

轉載請註明: 廚房中“五穀”雜糧的中醫知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