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教育孩子,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校園教育,認為這樣的教育模式更加正規有效,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好,以至於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一上學,自己就解脱了,即便不管,也有老師幫忙管教。
但實際上,教育包括兩個層面,除了校園教育,還有基本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長忽視了這一點,就會給老師甚至是孩子帶來一些麻煩。
小學生家長提奇葩要求,老師怒了
小張是一名教低年級的小學老師,這學期擔任一年級2班的班主任。開學以來,小張遇到了很多問題,一開始還很熱情,應家長要求幫助不適應環境的孩子,可讓小張沒想到的是,她的通情達理,卻讓有些家長變本加厲起來。
這次,有一位家長在羣裏説:“老師你好,我家寶寶感冒剛好今天還有點咳嗽,希望老師可以提醒他兩節課後吃一下藥,我已經交代過寶寶了,怕他會忘記,老師你到時候提醒他一下就好,他可以自己倒水、自己吃藥。”小張覺得孩子生病了,應該照顧一下,很痛快地答應了。
有位家長見小張好説話,就説:“老師我家孩子比較小,不會上廁所,經常拉褲尿褲,我跟他説了讓他想上廁所就找你,到時候你帶他去一下。”小張有些生氣,很霸氣地在羣裏回覆:“上廁所也要我管嗎?我是老師又不是保姆,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做好這些事,還是建議您帶回家去教好再來吧!”
這時有些家長在羣裏看不下去了説:“上廁所這種事幼兒園小孩都能做好,你家孩子上小學了還不行?怎麼教的?”還有家長説:“老師也有正事要幹,又不能一直盯着你家孩子,這不是影響班級秩序嘛!”老師和其他家長的回覆,讓這位家長慚愧。
家長擔心孩子入學後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向老師提奇葩要求就有些説不過去了,小學不像幼兒園,老師的責任更偏向於教學,而不是照顧,家長要認清這一點。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上小學,家長要做些什麼?
1、提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學的上學時間更長,課程安排更加緊湊,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足,很難適應環境。建議家長加強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在自主如廁的基礎上,學會清潔、整理衣服這些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2、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小學班級人數多,想要完全融入,必須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正確的溝通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快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互相之間更加融洽,孩子入學後的生活才能得到保證。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鼓勵孩子主動與他人交流,在交際過程中,引導孩子學會一些交流技巧。
家長不可能一直跟着孩子,也不能要求老師做一些職責以外的事情,老師給予孩子幫助,是出於情分,而非本分,唯有教育好孩子,幫助他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