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痹阻症的病因:
1、風邪致瘀:當肌表感受風邪不能即時解散可隨患者自身體質之差異深入血脈或臟腑致瘀。後世的“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即來源於此。
2、寒凝致瘀:《金婦人雜病》指出“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血分受寒或胞門被寒邪侵襲血脈凝斂血運障礙經絡凝之不通使瘀血積結。
3、熱毒致瘀:《靈樞經校釋癰疽》雲:“營氣稽留於血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衞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稱膿。”熱毒侵入機體血脈灼津煉液使血液濃縮凝為瘀血;熱毒瘀血壅滯經脈不解亦可化為膿血。
4、濕熱致瘀:濕熱之邪多源於外感、飲食、內傷等濕熱遏鬱日久可致瘀因濕邪粘膩呆滯易阻遏脈道;熱邪傷陰動血又易灼傷脈絡。
5、痰水致瘀:《靈樞經校釋癰疽》雲:“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指出了津液與血的生理關係。痰飲水濕均為原發疾病的病理產物及其已成阻塞脈絡影響氣血流通也可致瘀。
6、七情致瘀:七情抑鬱或過激使氣機失調氣血逆亂則可致瘀。如《靈樞百病始生》“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同温氣不行凝血藴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此具體描述了憂傷致瘀的機理。
7、氣虛致瘀:《仁齋直指方》雲:“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滑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有推動血液運行之功能若氣虛推動無力則血液運行緩慢甚則留滯成瘀。
8、血虛致瘀:《讀醫隨筆》中周學海提出:“陰虛血必滯陰虛血必凝”。血虛則血脈不充血行澀滯緩慢故易留滯成瘀或血虛而感受風寒更易促進瘀血形成。
9、虛勞致瘀:虛勞乃五臟陰陽營衞氣血俱虛之病變虛勞日久可致瘀。《素問痹論》“病久入久營衞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即久病必瘀。
10、女子充任失調致瘀:經後、產時失血、百脈空虛風寒濕等外邪乘虛侵入脈絡瘀阻導致痹病。
11、外傷致瘀:外傷致瘀為臨牀常見病外傷可致局部肌膚筋脈創傷血液離其經隧不循脈道旁溢於外而形成瘀血。
瘀血痹阻症在RA中所佔比重:
近年來許多醫家對於血瘀在RA發病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重視他們在臨牀工作中發現治療RA時在應用祛風散寒或清熱利濕的同時配以活血化瘀法來進行治療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他們認為在RA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血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能也是RA的始動因子之一。
大量文獻報道瘀血痹阻證在RA中醫證候中佔有較大比重它可出現於RA的各期。劉健等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證候學研究中發現100例RA患者中屬虛實夾雜證84例(84%)實證11例(11%)虛證5例其中在前兩種症候中瘀血證候佔96.7%;汪氏在對RA786例病因病機的分析中發現血瘀證為258例佔32.8%;吳氏對160例確診為RA患者的臨牀體徵、血液流變學、微循環等方面的研究中發現78.1%存在血瘀證;日本高橋宏三對7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中發現42例為血瘀證。以上研究表明血瘀在RA發病中既可為始動因子又可成為其主要的病機而貫穿整個疾病發展過程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