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虛,吃補藥還上火,為什麼?怎麼進補才好?

同事小劉體形消瘦,面色萎黃,説話有氣無力。近期因工作任務繁重,體重又暴跌了5斤,覺得自己有必要補一補了,便買了一些中藥食材來煲湯,如黨蔘、當歸、黃芪等。然而,補了沒幾天,就出現了咽喉腫痛、口腔潰瘍、便秘等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

氣血兩虛,吃補藥還上火,為什麼?怎麼進補才好?

 實際上,這是氣血兩虛,虛不受補,進而導致的上火症狀。對此,我們又該如何科學進補呢?

氣血不足,根源在於脾胃虛弱

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對氣血的生成起主導作用,因此脾虛會直接導致氣血不足。出現疲倦乏力、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頭髮脱落、月經不調、經血色淡等症狀。《證治準繩》亦曰:脾胃者,氣血之父也。可見,氣血兩虛歸根結底都是脾胃虛弱問題。

虛不受補,根源在於脾胃不調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任務。脾胃不調,就無法消化吸收補藥中的精華,更無法將其轉化為人體需要的氣血,進而淤積在體內,出現上火症狀。

因此,有關氣血不足的問題,並不能一味地補氣補血。如果沒有脾胃加以運化吸收,再怎麼補也是無濟於事的。虛不受補,歸根結底還是脾胃虛弱,中焦淤堵不通導致的。

實際上,就如同地震後運送救援物資一樣。首要任務是打通道路,如若對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運輸車擁堵到路上,可想而知,不僅救援物資無法發放到災民手中,還給道路增加了新的負擔。

在這裏,補藥好比救援物資,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調。若不先解決脾胃不調的問題,就一味進補,極易出現“重傷脾胃”和“閉門留寇”的現象,不但補藥無法吸收,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各種不適症狀。這也正是中醫開滋補膏方前先開“開路方”的原因所在,只有先運脾開胃改善脾胃功能,才能為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有利條件。

氣血兩虛,吃補藥還上火,為什麼?怎麼進補才好?

氣血兩虛,“進補”之前先“灸補”

艾灸藴含着“先通後補”的道理,進補之前艾灸,相當於起到搶修、疏通道路的作用,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保障補藥被人體順利吸收。同時,艾灸還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滋補氣血的作用。 

氣血兩虛的人,由於脾胃不調,服用補藥後很難消化,容易引起食滯,出現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腹脹便秘等症狀。若驟然大補,腸胃更是不堪重負。因此,氣血兩虛的人羣,“進補”前最好先“灸補”。具體可參考選取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位。 

氣血兩虛,吃補藥還上火,為什麼?怎麼進補才好?

總之,調理氣血首在健脾。無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首先要有好的脾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63 字。

轉載請註明: 氣血兩虛,吃補藥還上火,為什麼?怎麼進補才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