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將至:養生要注意三忌三宜

炎夏防暑,大家都能意識到和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醫養生理論中有深層次的認識。中醫認為,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話説“夏至陰長”,也就是説,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脱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將至:養生要注意三忌三宜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鹿角(鹿茸)、蟬(蟬蜕)、半夏都常用是中藥,它們的生長都藴含着大自然陰陽變化的道理。俗話説:冬至養生,夏至治病,一個安內,一個攘外。熱極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因此,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除了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防暑,避免暑傷氣陰,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護陽氣,順應中醫“春夏養陽”的養生規律。

第一,忌夜卧貪涼。夜卧吹冷風,尤其頭部受風邪,極易導致陽氣折損。

第二,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處於開泄狀態,冷水洗浴使外來寒氣極易侵入人體,久之會出現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後背發涼等症狀。老人和小兒尤其應重視。

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飲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證,可表現為胃痛、腹瀉、完谷不化等。女性可出現痛經、經期紊亂、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等。

夏至將至:養生要注意三忌三宜

1、防腹中寒,睡覺時一定要蓋“肚子”,儘量進食温熱飲食,不貪吃冷飲、冷食;

2、防軀體寒,防止頭、腳、軀體受寒,主要是要正確使用電扇和空調,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運動後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

3、適當吃點生薑,温通陽氣,民間所説,“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夏至將至:養生要注意三忌三宜

1、生薑辛,温,歸肺、脾、胃經。本品辛散温通,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温肺散寒,温中散寒。用作用較弱,主要用於風寒感冒輕證,可煮水或配紅糖、葱白煎服。夏日煲湯、煮粥均可放入生薑以助機體通陽散寒。

2、葱白為葱近根部的鱗莖。辛,温,歸肺、胃經。本品辛温不燥烈,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作用。藥力較弱,用於風寒感冒之輕證,可以單用煮水,也可與淡豆豉同用,如葱豉湯。也可外用,搗爛後,外敷肚臍,再施温熨,能通陽散寒,治陰寒腹痛。

3、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莢膜黃芪的根。甘,微温,歸脾、肺經。本品甘温補脾而善升舉下陷之中焦陽氣,補益肺氣而能“直達膚表肌肉,固護衞陽,充實表分”,不僅有止汗之效,也有助於發汗。能扶持正氣,託毒外出,尚能促進氣血的運行和血液的化生。生用(生黃芪)偏於走表利水,炙用(炙黃芪)偏於温補脾胃。夏日用生黃芪為好,用量5-10克,配大棗3-5枚,煮水或沖泡代茶飲。

4、五味子為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北五味子(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華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實。甘、酸,温。歸肺、心、腎經。本品有明顯的酸味,一般視為酸温收澀藥。但五味子非僅能斂肺、斂陰而已,《神農本草經》説本品“主益氣”,《用藥法象》又謂能“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故本品具有益氣作用,並能“酸甘養陰生津”,有較好的生津止渴之功,還能養心安神。夏日暑熱耗傷氣津,心煩口渴,可與山楂煮水服用。五味子10克、山楂30克,加水煮爛,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家庭醫生超能團

健康科普挑戰賽

你好,夏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1 字。

轉載請註明: 夏至將至:養生要注意三忌三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