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跟誰睡覺,竟能決定他一生的性格!家長必看
孩子小時候性格還在塑造期,和誰待在一起越久,性格就會越受誰的影響,也會和誰越親近。
同樣孩子也會模仿行為習慣和處事態度。
孩子的性格和睡眠的關係很大,甚至對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
1. 和性情温和的家長一起睡,孩子更細膩也更有耐心
家長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在白天,睡前也一樣重要。
到了晚上,孩子在白天那種對所有事情都感情去的熱情會降低。
但同時會對身邊的人和情緒氛圍變得更敏感。
如果身邊的人性格温和,那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比同齡人更懂事。
2. 和母親一起睡覺,孩子更有安全感,品質更優秀
?
孩子跟媽媽一起睡,會獲取足夠的安全感。
0—3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離不開媽媽的陪伴。
孩子出生後,需要通過跟媽媽的肌膚接觸、在需要媽媽的時候得到及的回應,來重新獲得一種熟悉感和安全感。
而這種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只能從媽媽的身上獲取。
媽媽在孩子生命之初給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旁人無法替代的。
媽媽能陪着孩子,還能夠同時安撫好母子的心理狀態。
讓母子能夠更快地走出對環境適應的焦慮感。
在足夠的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的底氣更足。
在人際交往中更有自信,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更強。
3. 孩子小時候和誰一起睡,長大後也會和誰感情更深厚
親戚家的妹妹不久前向我訴苦。
她平時工作很忙,還會隨時接到出差的任務。
他們夫妻倆就把孩子的奶奶接到家裏來照顧孩子。
孩子晚上經常在奶奶房間和奶奶一起睡。
一段時間之後,孩子越來越粘着奶奶。
現在她回到家,孩子跟他玩不到一個小時,就馬上跑去粘着奶奶。
甚至妹妹去房間叫孩子,孩子都不讓她進去。
“這是我和奶奶的房間,你別進來!”
妹妹又無奈辛酸,只能嘆氣。唸叨着也許孩子再長大一點就知道和自己親了。
李玫瑾教授説過,在孩子小的時候年,被誰養着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也更大。
如果一味地認為,到了孩子長大一些,就會自然而然變得和自己關係更親密。
但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到三歲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
意味着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承受與媽媽的長時間分離。
否則孩子會將短時間的分開認定為自己被拋棄。
4. 和有學識的家長睡,孩子會更愛思考
在孩子小的時候,和有學識的家長一起睡,對孩子的未來是非常有益的。
在睡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趣聞和故事,引發孩子的想象和思考。
可以就所講的內容向孩子提問,詢問看法。
一段時間之後,
可以增加故事內容的深度。
孩子正處於好奇心旺盛的時刻。
每天睡前和家長溝通交流,有利於激發他們不斷學習和探索的慾望。
更有益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5. 孩子儘量不要和老人一起睡
老人年齡大了,晚上更需要好的睡眠。
這既是為孩子考慮,也是為老人考慮。
而且老人年紀大了之後,身體機能不如以前,呼吸功能會有所衰退。
晚上睡覺時候他們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氣,並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維持身體運轉。
和老人一起睡的孩子會吸入更多的二氧化碳以及更少的氧氣,這不利於大腦的發育。
其實,陪伴對孩子而言,甚至比學習來得更重要。
是孩子成長路上實打實的需求。
先有關係再有教育,沒有關係,就沒有教育。
?多家庭功能失調,不是缺乏教育和知識,而是缺少深層次的陪伴。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光是呵護,還是放手;不光是陪伴,也是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