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媽媽每天找醫生“理論”數十次 專家:家長照料好患兒就好
李曉軍正在給果果做檢查。通訊員劉望 攝
“孩子生了病家長心焦擔憂,我們特別理解,可是每天找醫生數十次,實在沒有這個必要。”16日,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李曉軍説起最近接診的一個患兒家長時,言語間滿是無奈。“經常會碰到這樣執着的家長。”她表示,家長只需要負責照料陪伴好患兒即可,治療上的事請放心交給醫生。
6月初,4歲的果果突然發起高燒。在家吃了4天藥後,媽媽發現兒子眼睛紅腫,唇周皸裂,扁桃體化膿,脖子上還摸到一個包塊。她在網上逐一對照,之後她“診斷”兒子患的是川崎病,急匆匆地帶着孩子趕到武漢市第六醫院。“醫生,我伢患上了川崎病,你看怎麼治療?”果果媽媽一進診室,直接把自己的診斷結果告訴了坐診的兒科主任李曉軍。“先別急,等檢查完了再説。”李曉軍一邊寬慰她,一邊問診。檢查中她發現,果果的淋巴結呈“串珠”樣腫大,並非川崎病的“團狀”腫大。拿到血檢結果後,李曉軍告訴果果媽,孩子患上的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接受了幾天抗病毒治療後,果果的眼睛浮腫充血、口周皸裂、扁桃體化膿、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均有好轉,但體温一直降不下來。心急如焚的果果媽媽每天數十次跑到醫生辦公室去“理論”,稱兒子患的就是川崎病,是醫生的治療方案有誤。每一次李曉軍都會耐心跟她解釋:醫生有臨牀經驗和判斷,孩子既然入院了,請她安安心心地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治療上的事就放心交給醫生來處理。“一天跑醫生辦公室數十次,只會無形增加醫護們的心理壓力。”
經過對症治療,果果的體温很快降了下來,6月15日痊癒出院。臨走前,果果媽媽來到醫生辦公室向全體醫護人員表示感謝,併為自己的過於執着致歉。她表示,那段時間天天疑心孩子患上了川崎病,特別擔心,不停地找醫生們“理論”只為求個心安,完全沒有考慮到醫生們的感受,“謝謝你們的包容和理解!”
李曉軍介紹,川崎病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臨牀症狀上雖有相似,但是診斷、治療和預後截然不同。醫生在接診患兒後,會根據臨牀表現,結合臨牀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每一個治療方案都會高度謹慎,逐一負責。
李曉軍告訴記者,寶寶生病後,“上網看帖”“查閲資料”“尋找同類病友”成為家長們慣施的三大技法。殊不知,很多疾病都有着類似的臨牀表現,家長們的“自診”往往都是錯誤的,甚至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作為兒科醫生,我們特別能理解寶媽寶爸們的焦慮與不安。”李曉軍表示,寶寶生病後,家長們能做的就是第一時間帶孩子看醫生,多多陪伴和安撫孩子們情緒,做好生活保障,至於診斷和治療上的事就交給醫生,各負其責,醫患齊心,共同戰勝病魔。(記者劉璇 通訊員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