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説,中藥特別是湯劑口感大多都比較苦,有的人受不了這種“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尤其是孩子哭鬧拒絕服用時,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喝下藥去,往往在中藥里加些糖,以此來減輕藥的苦味,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喝湯藥時最好不要加糖。
從中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白糖性涼,紅糖性温。民間流傳的藥方中,用白糖煮茶水可以祛火;用紅糖煮生薑、葱白可以祛寒,治風寒、感冒等。中藥講究藥性,每味藥都有酸、苦、甘、辛、鹹等不同,補益藥多屬味甘,服用時一般口感較好。苦味藥多用於清熱,因而其“苦”是有一定目的的。喝中藥時不應隨意加糖,其主要原因是,若加糖既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揮,又影響有效成分的吸收。例如,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有效成分就會發生降解。另外,有些藥必須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發揮出療效。而補腎中藥如果用淡鹽水送服,則可增加療效。因此,中藥裏可不可以加糖,應諮詢一下醫生,不可自作主張。
良藥苦口利於病,道理好説,“苦”藥難嚥。有時候一些慢性病患者又不得不連續服用,更是苦不堪言。您不妨試試以下幾種去苦妙招:
第一,注意服藥温度,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温度尤為敏感,因此,苦味湯藥的温度應控制在15℃-37℃。
第二,注意含、咽藥物的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後,最好迅速含貯於舌根部,自然嚥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嚥下。
第三,注意服藥速度,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服用時宜快不宜慢。
第四,服藥後可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後喝適量温開水,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第五,有些湯藥若有必要,可酌情配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另外,今天我就想告訴你一件事,選擇中醫中藥治療疾病,可不是隻有吃藥這一種途徑哦,比如還可以:泡腳。
想想都好舒服,泡着腳就把疾病給治療了,生病要是都能這麼處理,那麼我都覺得生病是種享受。
泡腳時,藉助熱水的刺激,全身氣血會流動起來,同時皮膚也可以吸收藥物,從而到達治療的效果,過程中會有身體發熱的情況,所以泡腳多是針對寒證、或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疾病。
話不多説,教你幾招:
小兒篇:
風寒感冒了:症狀表現為打噴嚏、流清鼻涕、發熱、咳嗽、頭昏重、嘔吐、腹瀉等,可以藉助泡腳來微微發汗驅寒,症狀初起,不嚴重的常用的有:
艾葉泡腳,10g艾葉,水裏煮10分鐘,温水泡腳10分鐘,微微出汗即停。
生薑泡腳:家裏廚房找一塊老薑,洗淨拍碎,水裏熬10分鐘,待温度適合後泡腳。
葱白泡腳:廚房裏沒有老薑,那就選幾顆帶須葱白,切葱頭帶葱須,擱鍋裏熬幾分鐘,温水泡腳(泡完後味肯定好,是不是都想啃幾口?)
藿香正氣水:直接熱水裏倒上兩瓶,如果症狀比較嚴重的,可以選擇中藥方劑:麻黃湯、桂枝湯這些成方都是可以的。如果找了醫生,藥實在喝不下,那就將開的藥熬了泡腳。
寒性體質的調理:症狀表現有怕冷、吃寒涼東西容易腹瀉、一吹風就感冒、大便總是稀溏、長犯鼻炎、哮喘,夜尿頻等,可以選擇艾葉泡腳、乾薑泡腳;或者玉屏風組合:黃芪、白朮、防風。
大人篇:
大人除了以上的方式可以用之外,另外介紹幾種:
腳總是起水泡、有腳氣:艾葉 花椒;
腳皸裂、有骨刺:醋 白芍;
辨證有氣血阻滯的人:比如某些痛經的女性、腰腿痠疼的,靜脈曲張、身體總會出現淤斑的、四肢麻木等,可以選擇艾葉 紅花 當歸 白芍;
某些有風寒濕痹痛的:比較典型的有關節疼痛總是與季節變化有關,可以選擇艾葉 桑枝 乾薑;
虛火上炎的(但本質屬寒),表現為經常咽喉紅腫疼痛、牙齦疼痛,但是清熱藥吃了並沒有效果、急躁易怒:可以選擇鹽水泡腳;
通用篇
找醫生開的內服中藥,藥渣別扔了,藥渣都可以用來泡腳。物要盡其用。
情況比較複雜的,可以到中醫醫生處,把脈辨證後開處方泡腳。對於寒證、虛證泡腳的效果都比較好。
泡腳註意事項:
1.水温要適宜。42-50度就可以了,尤其是小孩子皮膚嬌嫩,切不可因追求熱度而燙傷了。
2.泡腳時水要沒到小腿,小孩10分鐘左右就好,大人可以泡20-30分鐘。
3.小孩子足部發育尚未完全,不宜將泡腳作為調養每天泡。生病期間泡兩三天就可以停了。平時保健可以選擇節氣前後泡兩三天。
4.有心腦疾病的患者泡腳時要注意,如果有不適要及時停止。
5.泡腳多以睡前泡腳為宜(如果是治療急性感冒之類的疾病,則不拘時);
6.泡腳時如果有汗出,微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