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的成長規律來看,大多都是先學會爬行,然後再走路。可是,也有一部分孩子,沒有學會爬,就直接學活了走路。在很多家長眼中看來,這樣的寶寶大都很聰明,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跨過“爬行階段”,同樣會為寶寶的健康成長埋下嚴重的隱患。
爬行有很多不能忽視的好處:比如培養四肢和眼睛的協調能力,鍛鍊手指精細活動的能力等等,沒有經歷過爬行階段的寶寶,相當於錯過了大好的“訓練機會”。勢必會對將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幼教專家也曾經對經過爬行後學會走路的寶寶以及直接學會走路的寶寶展開了跟蹤實驗。
結果表明,那些沒有學會爬,直接就走路的孩子,往往存在身體的協調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反應速度緩慢等等情況。而那些先學會爬行的孩子,則在協調能力方面出眾,而且四肢協調能力更強,做事情的專注力更高。
“學過爬”和“沒學過爬”孩子的差距,不只是協調性這一點
1)錯過大腦發育的時機
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是在一歲之前,寶寶出生後,大腦還一直處於發育的狀態,這種持續發育的狀態會延續到一歲。一旦,錯過了這個階段,神經細胞將很難再生。
在這個階段內,寶寶的爬行,往往能夠為寶寶提供更多元的外界刺激,有利於腦間突觸的生成,從而促進神經細胞的發育,為大腦發育提供機會。
2)四肢協調能力差
爬行的過程,需要手腳和眼睛並用,整個過程中,需要大小腦相互協調,不僅僅促使腦神經結構完善,而且還能夠鍛鍊小腦的反應能力。
學會了爬的寶寶往往協調能力更強,反之,不會爬的孩子很難完成精細的動作,甚至會出現理解力下降的情況。
3)影響語言能力的養成
從出生開始,寶寶就在觀察這個世界,雖然不會説話,可是自己也在用表情和外界進行交流。寶寶在爬行的時候,能夠刺激內耳或者前庭系統,這兩個部位功能越是完善,那麼寶寶的語言能力就越強。
大多數的寶寶在8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發出簡單的咿呀聲音,在爬行的過程中能夠探索未知的事物,並且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這種喜悦是不會爬行的寶寶無法體會的。
寶寶不願意學爬是本性嗎?或許是媽媽沒讀懂需求,這些要點要事先曉得
1)寶寶爬行障礙多
寶寶到了該爬的月齡,可是媽媽卻沒有給孩子提供爬行的條件。比如有的父母為了讓寶寶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往往會為孩子選擇特別軟的墊子,這類墊子看起來更舒服,寶寶卻爬不起來,而那些地面太涼,寶寶爬行時不舒服,自然也不會爬。
因此,在孩子到了爬行的月齡後,媽媽要為孩子提供爬行的條件,最常見的就是在網上購買爬行墊,準備適合爬行的衣服,引導寶寶自主爬行。
2)媽媽的“愛”剝奪了寶寶學爬行的機會
很多媽媽習慣了將寶寶放在嬰兒牀內,看似安全,可是嬰兒牀一般空間狹小,孩子無法爬行。還有的家長喜歡將孩子放在學步車裏,意在幫忙孩子學習走路,可是卻扼殺了孩子爬行的機會。
學步車的説法一直爭論不休,建議家長不要太依賴學步車,尤其是在孩子學習爬行的月齡,可以將周圍收拾乾淨,用圍欄圈起來,讓寶寶在裏面自由的爬行。
3)媽媽對孩子耐心不足
孩子的每一步前進都離不開父母的的指導,即使爬行也是如此。有的媽媽看到孩子爬行時,會摔跤,擔心孩子會發生危險,直接就不讓寶寶爬行。
孩子的每一次挑戰,都需要父母的鼓勵,可是有的媽媽則耐心差,往往不懂得鼓勵寶寶勇敢前進,反而會增加了寶寶的恐懼,放棄了爬行的念頭。
爬行好處多多,在寶寶學習爬行的過程中,父母最好在心裏牢記這些要點
1)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平衡感
【好處一】:
爬行的過程中,必須要手眼腳相互配合,在遇到了危險物體時,大腦發出指令,各個器官相互配合,方可避開危險。一系列的動作能夠讓寶寶瞭解到空間和距離的概念,有助於提升理解力和記憶力。
【要點一】:
在寶寶第一次爬行時,笨拙而滑稽,往往不知道如何用力,猶如一個小蟲子一樣在地上亂動,家長可以給予寶寶幫助,比如用手抵住寶寶的腳,讓孩子有一個着力點,同時,另一隻手,撐住寶寶的腰部,讓孩子的手腳發力,漸漸學會爬行。
2)促進精細動作的發展
【好處一】:
寶寶會坐、會站等,這都是屬於大動作,而從大動作到精細動作,需要用到不同的肌肉羣,在爬行的過程中,可以強化軀幹和肌肉,能夠助力寶寶完成精細動作,會爬行的寶寶動手能力更強。
【要點二】:
在寶寶爬行時,難免會發生磕碰,媽媽可以為寶寶準備防撞條,尤其在容易發生碰撞的地方,為寶寶準備一些軟墊,避免寶寶因為碰撞而產生膽怯心理。
3)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處三】:
爬行是寶寶獨立自主探索世界的開始,開始自發自願地選擇新鮮事物,展開探索,自己發現問題,並且獨立解決問題,有了這種體驗後,寶寶往往會更加自信。
【要點三】:
媽媽積極引導寶寶,尤其是在寶寶弄壞了東西后,無需要嚴厲斥責,為寶寶示範正確的方法,方可制止寶寶的破壞行為,讓寶寶變得更加獨立自信。
爬行看似可有可無,實則是聰明寶寶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因此,寶爸寶媽們要重視寶寶的爬行,主動引導孩子學習爬行,愛上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