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上幼兒園的書包一般都是媽媽幫助整理的,那天,媽媽忽然發現兩個小玩具,好像不是自己家買的,就問果果是怎麼回事。果果説,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覺得這兩個玩具特別好玩,忍不住就放書包裏面了,過了幾天,就忘記了此事了,媽媽説,這是大家玩的玩具,記得明天去幼兒園時,和老師説明情況,還回去。
第二天放學,果果媽媽詢問果果是否已歸還玩具,果果説,還給老師了,老師也沒有生氣,媽媽告誡果果説,以後不要隨便拿公用的玩具了。其實,在孩子四五歲時,對於“偷”和“拿”的概念區分得還不是很清楚。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好奇,將玩具帶回了家,而不會認為是“偷”,一旦家長髮現情況後大發雷霆,就會使事情變得複雜起來,而果果媽媽悄無聲息的處理方式,也是值得點讚的。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表明,許多孩子在小時候都有過類似“偷東西”的行為,有些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及時改正了,從此也沒有再犯過,而有些孩子的行為沒有被家長髮現,或者是家長引導的方式不對,孩子未加改正,成為了其人生的一大遺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偷東西”的行為呢?
一、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1、被偷的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而脆弱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拿自己的行為和其他孩子進行對比,若別的孩子得到的,自己不能獲得,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比如,老師們會根據孩子們的表現給小朋友們頒發小紅花,或者一些小獎品,而當孩子沒有獲得這些獎勵時,會因內心的失落感而引發其產生通過“偷”的方式來獲得這些買不來的榮譽,進而彌補其內心的損失。
2、家長對孩子的限制太過嚴厲
若孩子有偷錢的行為,可能就是家長的管教太過嚴厲了,限制了孩子在金錢上的自由度,其實,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之後,家長可以適度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培養孩子養成對金錢消費正確的價值觀和使用方法,避免因為一些小錢而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
3、孩子產生了不良習慣
當孩子產生了不良習慣之後,比如,小時候喜歡買零食吃,長大了可能會因為打遊戲充值沒有錢等等,就會萌發偷的慾望,正當地和家長要錢,孩子擔心會因為自己的不良習慣而捱罵,所以,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己認為是“捷徑”的方式,悄悄地偷家長的錢,或者偷同學的東西用變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哪位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產生偷東西這麼性質較為惡劣的行為習慣,而不同的家長在面對孩子拿了別人東西這件事情時,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想法和行為表現,正確的方式會使得事情變得簡單,而錯誤的方式可能會給孩子內心留下尷尬的記憶。那麼,一旦家長髮現孩子有“偷”的行為,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二、發現孩子有“偷”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1、主動帶孩子道歉
若孩子是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知道後,第一反應就是立即想辦法挽回後果,家長要耐心地詢問孩子東西的來源,並積極主動地帶孩子歸還失物,引導孩子真誠地道歉,同時家長也要做好表率,誠懇地表達歉意,家長的這一行為會讓孩子意識到,偷東西是不對的,是令人羞恥的事情,做錯了要坦誠認錯,不能將錯就錯。
2、造成的損失要承擔並加倍賠償
若一些孩子偷來的東西是一次性且無法歸還的,家長就要立刻明確自己的態度,一定要主動承擔孩子所造成的損失,並且加倍賠償,這樣做的意圖其實也是要孩子明白,做事情的底線是不能觸碰的,家長替孩子承擔責任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意識到“偷東西”的後果是很嚴重的,不能因“惡小而為之”。
3、糾正孩子的撒謊行為
伴隨孩子偷東西行為的,一定還有撒謊的情況出現,孩子也知道偷東西不對,為了避免自己被家長責備,在家長還沒有完全發現時,肯定會説謊,家長在瞭解到事情的真相時,除去糾正孩子不良習慣之外,對於撒謊這件事也不能掉以輕心,而且,撒謊還帶有隱蔽性質,落實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
另外,家長在意識到孩子偷東西之後,最好不要太過聲張,也要照顧到孩子的面子,保持較為穩定的情緒,想到合適的方法,在照顧到孩子尊嚴的情況下,將事情完美地解決,若家長自己先沉不住氣,大聲地責備孩子,只能給孩子內心留下陰影,而家長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又應該如何加以爭取地引導,並且幫助孩子及早改正呢?
三、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改正?
1、從小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
家長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讓孩子明白,哪些東西是自己的,自己擁有這些東西的支配權和使用權,而有些東西是公用的,比如,幼兒園的玩具,街上的公共設施,這些可以用,可以玩,但不能佔為己有,而小朋友的東西在未得到對方許可的情況下,也是不能偷偷地帶回家的。
2、家長樹立不貪小便宜的榜樣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的鏡子,有的家長行事不拘小節,帶着孩子外出時,順手可能就將一些公共的物品帶回家了,比如,到超市多拿一個購物袋等等,這些在家長眼中看似無關緊要的舉動,會給孩子產生誤導的想法,孩子會認為,那些不值錢的東西,隨便拿一些也沒有關係。殊不知,這種觀念是可怕的,一旦習慣養成了,想改就不容易了。
3、家長窮養孩子要適度
對於男孩要窮養,這是許多家長碎碎唸的原則,但凡事都要有一個度,若是家裏的經濟條件還不錯,家長卻將窮養掛在嘴邊,限制孩子的零花錢,還在一些必備的飲食消費、生活用品方面對孩子要求苛刻,以至於孩子產生“別人有,我沒有”的自卑心理,進而影響了其內心活動,為了達到“我也有”的目的,孩子也就很可能去偷東西了。所以,窮養也是要適度的,不能不顧及具體場景,所有方面均窮養。
偷拿東西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早發現,早糾正,家長要和幼兒園的老師密切聯繫,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發現異常情況,判斷孩子是否會撒謊,是否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對於這些“小惡”,家長絕不能加以縱容和忽視,而正確的方式方法,不但能夠使孩子快速改正壞習慣,還不會影響孩子的脆弱小心靈。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您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拿別人東西的習慣嗎?遇到這種事情,您是如何處理的呢?在改正孩子這種缺點方面,您又有哪些明智的舉動呢?歡迎您積極留言,一起參與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