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白領查出胃癌,每天都自己帶飯,你可能也在犯同樣的錯誤
今天和大家説説隔夜菜這件“小”事。這位29歲患者生活方式其實還不錯,喜歡鍛鍊。為了吃的健康點,為了保持自己的身材,她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後自己做飯,吃一部分剩下的當做第二天的午飯,有時候做得太多第二天晚飯都夠了,根據她的描述,她晚上會把剩飯放進冰箱裏,但是單位沒有冰箱,只能放在辦公抽屜裏,常温放置。
那麼,問題來了。隔夜菜能吃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要了解隔夜菜在隔夜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1 、植物大多都含有硝酸鹽,硝酸鹽在植物體內某些酶的作用下會轉化為亞硝酸鹽,環境中的細菌也會將植物體內的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亞硝胺,亞硝胺是公認的致癌物之一。
2、大家知道酶的活性需要一定的温度,當蔬菜煮熟後酶也就失活了,蔬菜內的酶也就沒辦法再將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了,接下來就是細菌在起作用了,細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時間,當達到一定量後也就是可能產生了相當量的亞硝酸鹽。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不能吃“隔夜菜”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同樣能看出來,問題不在於隔不隔夜,而在於時間,時間才是問題的關鍵。
3、可見問題在於時間而不在於隔不隔夜,當然這還得考慮到環境温度上,同樣的一盆菜所放周圍温度不同,相同時間其細菌繁殖的數量有可能不同,一般低温能夠抑制細菌的繁殖,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的來考慮這菜隔不隔夜意義也不大,因為自然環境中,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夏天的菜可能還沒隔夜就餿了,而冬天的菜可能隔了一兩個夜還沒有異味。
為了測試隔夜菜亞硝酸鹽的含量,有專門的實驗小組請廚師燒了4個菜: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
4個菜燒好後,為了讓大家對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有個更客觀的瞭解,特地將4個菜分成了4份,分別裝入一次性降解餐盒,包上保鮮膜後,分別貼上半小時、6小時、18小時、24小時的標籤。
然後,將這些樣本都放進實驗室冰箱,在4℃下冷藏,這個温度也是普通家用冰箱設置的温度。
No.1 放置半小時
出鍋後半小時,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這三個菜的檢測結果是,亞硝酸鹽含量都沒有超過我國《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最高限值。但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比韭菜炒蛋和炒青菜要高。
對此實驗人員説,肉類菜餚一般比蔬菜類加入更多的調味料,調味料中本身就含有硝酸鹽,這些硝酸鹽被微生物轉化為亞硝酸鹽,就導致了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
No.2 放置6小時
6小時後,差不多為中飯到晚飯的時間間隔。許多老年人或者雙職工家庭在休息天、中午燒的菜,晚上再吃很普遍。實驗人員打開冰箱,把貼有“6小時”標籤的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取出來,然後放進微波爐,用中低火加熱1分鐘,拿出微波爐後,這些菜餚看起來仍然很新鮮。
實驗人員對這些菜餚的亞硝酸鹽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6小時後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都有所增加,炒青菜增加了16%,韭菜炒蛋增加了6%,紅燒肉增加了70%,其中,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已超過了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中“肉類3mg/kg”的限量標準。
No.3 放置18小時
18小時後,實驗人員又從冰箱中拿出貼有“18小時”標籤的4個菜,用微波爐加熱後作檢測。檢測結果發現,炒青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增幅非常大,比6小時增加了43%,紅燒鯽魚增加54%,韭菜炒蛋增加47%,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
從這實驗看出,剩菜放到第二天中午,炒青菜、紅燒肉、紅燒鯽魚亞硝酸鹽含量都超過了國家標準。
No.4 放置24小時
距離4個菜燒好的時間差不多過去24小時後,實驗人員從冰箱中拿出最後一批貼有“24小時”標籤的4個菜餚,同樣用微波爐加熱後作檢測。檢測結果發現,跟18小時相比,4個菜餚亞硝酸鹽含量繼續大幅增加,且全部超過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限量標準。
從實驗不難看出,剩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與時間呈正相關關係,實驗人員還解釋説,24小時後,微生物分解了大量蛋白質化合物,促使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而攝入3克亞硝酸鹽即可中毒致人死亡。亞硝酸鹽可使血中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運氧的功能,致使組織缺氧,重則死亡,長期食用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等疾病,成人攝入0.2至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簡單説,今後按量做菜,切勿剩菜。
總結一下:剩菜真的是能不吃就不要再吃了!按量做菜,切勿剩菜!這位29歲白領的隔夜菜基本都>16個小時了,就這樣吃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