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對人生的理念與態度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應該給孩子傳遞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呢?
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就在6-12歲,如果在這一階段他們無法得到最好的教育與引導,他們極有可能走錯了路,乃至於影響了一生的命運。
你耐心講道理,孩子當耳旁風?優秀父母謹記3件事!
1、過分依賴會長不大的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表面看是家長受罪,實質上是孩子遭殃。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最可靠的依賴,是自己。我們長大的標誌就是獨立,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沒有人能讓我們依賴一輩子。
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要給予積極的反饋,肯定孩子思考的結果,欣賞孩子思考的過程:“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就很好啊;你嘗試了就可以了呀”,
這樣,孩子會享受獨立思考和發現的過程,形成“成長性的心態”,更樂於接受挑戰。
2、雙方建立規定,必須遵守
講道理沒用,媽媽又不贊同直接懲罰,那到底該怎麼做呢?孩子第一次違反約定的時候可以先講道理,如果有第二次,那就直接把玩具刀或者玩具槍拿走,並且跟孩子説:
“我很遺憾你不願意遵守咱們定好的規則,現在我只好把它們收回了,等你真正願意遵守的時候才可以把它拿回去。”
這樣做之後,孩子可能很快就會表示説他願意遵守約定,但是這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耐着性子,多做幾次,只有讓他自己主動產生這樣的認知,他才有可能主動決定自己的行為,原本我們不停説教時想要的目的才能成功達成。
3、媽媽以身作則,給孩子良好的示範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榜樣。
很多人都説,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這不僅僅來自於長相,更多地是對父母一舉一動的模仿,一言一行的重複。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裏,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就好比孩子飯前不洗手這件事,與其每次一遍遍地催他去洗,不停的説教,不如直接用行動讓她主動。家長吃飯前,主動去吸收,讓孩子去模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這種好習慣了。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
當我們説自己跟孩子説了“無數遍”的時候,意味着我們前面的每一次“説”都沒有達到效果,這個時候,與其仍繼續地對他“諄諄教誨” ,或者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真不如改變一下我們的處理方式,是“説道理”還是“乾脆利落地採取行動”,得有個權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