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部分的母親是不會強迫爸爸去帶娃的,她們更多的是用體貼和温暖,考慮到丈夫的不易,因此很多寶媽願意捨棄工作、日夜操勞工作,甚至為了不影響老公第二天工作,選擇和娃睡在一起。
但這樣的愛和體貼並沒有換來寶爸的反思,對於大部分男人而言,他們即使在休息的時候,對孩子和家庭也是漠不關心,於是便有了“喪偶式育兒”的出現。
雖然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忙着“躲清閒”,但老了之後卻“花樣百出”,在孩子面前“擺架子”,儘管沒有盡到撫養孩子的義務,卻要求子女為自己養老。
被孩子嫌棄的爸爸長啥樣?年輕忙着“躲清閒”,養老“擺架子”1)年輕時爸爸忙着“躲清閒”,對娃不上心,對家庭不聞不問
朋友小康每當提到父親時,臉上就會寫着愁容,爸爸年輕時脾氣很暴躁,還有酗酒的習慣,每次喝多了的時候,就會對她和母親破口大罵,甚至出手傷人,這樣的日子讓小康很想逃避。
當她到了18歲之後,果斷離開了家,選擇一人生活直到現在,有人問她為何不回家時,小康默默地回答道:“年輕時他是各種忙,只有喝醉了才回家,對我不管不顧,對媽媽不聞不問,我已經不想再見到他了。”
雖然小康算是一個特例,但對於很多父親而言,都存在這種狀態,年輕的時候以各種理由“逃避”家務和看娃,生怕家庭“拖累”自己。
2)到了晚年各種“作”,不僅“擺架子”,還炫耀“養娃成就”
相信很多人看過《都挺好》這部劇,裏面的蘇大強是個典型,年輕時很少管教孩子和家庭,到老了就開始各種“作”,不僅擺出父親的架子,還時不時炫耀自己的“養娃成就”。
雖然電視劇的結局很圓滿,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親多半會被子女嫌棄,當他們需要養老時,更多孩子會選擇離開,畢竟誰也不想在悲傷的原生家庭裏周旋。
可是回頭想想,凡事皆有因果,倘若這些父親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又怎會迎來一個淒涼的晚年?
做父親等於第二次降生,這樣的機會怎能錯過?回來吧,孩子需要你國內外研究表明,父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發展,以及未來的婚姻幸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具有持續性,倘若父親的參與度很高,那孩子成人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做父親等於第二次降生,對於這樣的機會,爸爸又怎能錯過,但如何能成為一名好父親呢?可以聽聽魯迅的意見。
1)父親對於子女,本該是竭盡全力地教育,完全的解放
魯迅先生認為,父親對於子女的教育,應該是理解和支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研究他們,做他們的大樹。
接下來便是指導,讓他們養成有耐力的體力,純潔且高尚的道德,在世界這個游泳池中,既能自由暢遊,又不會隨波逐流,不被水所淹沒。
那什麼是完全的解放呢?既然子女和父母是相互獨立的,那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也要給予更多的自由,讓他們完完全全屬於自己。
2)父親要自己揹負着重擔,將孩子們放到寬闊的光明中,幸福度日
很多父母會説,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我們這麼辛苦的工作,不都是為了你嗎?聽到這樣的話,很多孩子選擇了無條件遵守,為什麼呢?只因血濃於水,“孝道”最大。
但要越過舊思想的圍牆,掙脱舊觀念的束縛,父親要勇於覺醒,為子女開闢一條新的道路,自己扛起重擔,擋住閘門,將孩子們放到光明當中,享受幸福時光。
3)父親對孩子,唯獨有愛是真的
對於獨生子女而言,很多父親不願子女離家太遠,這樣孩子就無法得到解放,他們也很難擁有自己的思想,這不是一個悲劇嗎?
父親對子女的愛,應該是年輕時陪伴,長大後放手,到老後隨緣,如果只是沉迷於舊觀念中,就很難看見陽光,掙脱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