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或者吃了虧不敢説,其實是父母的教育方式錯了
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放學回到傢什麼都不幹,就是翻箱倒櫃找吃的。
一問才知道,原來中午在學校沒有吃飽,問他:“沒吃飽怎麼不敢給老師説呢?老師可以給你加飯啊?”
孩子支支吾吾不説話。
還有家長説,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不敢給老師説,回家也不敢給父母説,久而久之,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有些人認為這是孩子膽小的原因,只要鍛鍊他的膽量就可以了。但孩子不敢説的背後,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這和家長平時的教育也有很大關係。
- 孩子缺少用心陪伴
曾看到過一個公益視頻,一個幼兒園的小孩,非常開心地迎接媽媽下班回家,要媽媽陪他玩。
可是媽媽往沙發上一坐,眼睛就沒有一刻離開手機,儘管孩子多次期待地抬頭看着媽媽説:“媽媽,你陪我玩。”
媽媽只是嘴裏回覆着“好的”,卻依舊神情嚴肅地繼續回覆微信,孩子最終失望地低下頭,自己玩起手裏的玩具。
最後屏幕中打出幾個醒目的大字:“請放下你的手機,你的孩子更需要你”。
教育學家曾説過:“再專業的老師也比不過一個願意花精力陪玩的家長。”
孩子缺少陪伴,需求經常被忽視,得不到父母足夠愛的滋養,就會慢慢關閉自己的心門,以後有需求也不願意説了。
- 孩子缺少鍛鍊的機會
現在大部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需要思考和表達就得到滿足,這樣孩子提需求的能力就會漸漸弱化。
平時都是父母拿主意,孩子沒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時間久了,就不會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了。
同樣,即使被欺負了,孩子也就不想説了。
- 害怕自己和別人不同
孩子有時候不想表達,只是不想與眾不同。
孩子也有和大人一樣的心理,其他人都沒有説,我也不説了吧,其實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感覺自己如果説了和其他同學不同的意見,老師就不喜歡他了。
其實孩子的小腦袋並不簡單,他們説之前會想:如果我説錯了怎麼辦?同學、老師會怎麼看我?想想,還是不説了吧。
有這種想法,孩子就會自我壓抑,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針對以上問題,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呢?
- 投資孩子的情感賬户
孩子從小被要求練鋼琴、練舞蹈、學繪畫,父母對孩子金錢上的投資越來越多,可是卻忽視了投資孩子的情感賬户。
著名的赫克曼曲線告訴我們,對教育的投資越早,回報率越高。
孩子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我們發現時,為時已晚。
不要等到青春期孩子叛逆時,才抱怨孩子有什麼事不和家長説。
從小就給孩子種下種子,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比如陪孩子玩遊戲,多和孩子互動,融入到他的遊戲中,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事感興趣。
認真傾聽孩子,孩子放學回來後,問問他學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但不批判不指責,讓孩子自己説出想法。
慢慢的,孩子認為父母是他堅強的後盾,內心就會慢慢敞開。
-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讓孩子多表達自己,遇到事情自己先拿主意,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上學,為什麼要穿這件衣服呢?孩子總是有他的理由的。
週末的時候,問孩子想去哪裏玩?要不要約着和小夥伴一起?
蹲下來,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學會表達,認為説出自己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在其他場合也會更敢於表達自己。
- 多鼓勵讚美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被鼓勵和讚美,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最不喜歡聽到:“你看,xx多聽話啊,成績又好,你應該向他學習。”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他,不必和別人一樣。其實,孩子特別會察言觀色,如果他的想法被鼓勵,他就會樂於表達,而一味的忽視或者批評,他就關閉了交流的閘門。
家長要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多讚美鼓勵他,讓孩子更加自信,遇到問題,也更願意説出自己的意見。
其實,孩子遇到問題不敢説,歸根到底就是孩子不願意説,不會説,沒有自信説,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好孩子的情感投資師、行為引導師以及孩子的忠實粉絲。
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愛的支持,讓孩子多表達自己,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即使在其他場合,孩子也能應對自如。
蝸牛雖然走得很慢,但是淡定從容,那是因為他相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有堅硬的外殼隨時保護他。
願每個家長都是孩子堅硬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