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聊天的時候經常聽他們説:“我家孩子其他方面都挺好,就是不好好吃飯;吃一口玩一會,要追着喂才肯吃。”
有次帶孩子去鄰居家做客,鄰居的小男孩四歲,吃飯的時候就吃個雞翅,兩口米飯,還要哄着才肯吃完。吃完飯沒多會,又開始吃奧利奧餅乾。
有個朋友的兒子六歲了,吃飯還要爸媽或者奶奶喂,不然就不吃。
“吃飯難”是很多孩子的共同問題,家長為此頭疼不已。
那麼,到底有沒有辦法培養好孩子的吃飯習慣呢?
首先家長可以先想象一下,假如有人盯着你吃、催着你吃,而且你吃一口人家就為你歡呼一聲,你會不會覺得……好討厭。
要相信寶寶給出的信號
作為家長,我們的職責是把各種營養豐富的食物提供給寶寶;我們的任務是安排好寶寶在何時、何處吃。至於吃還是不吃、能吃進去多少,交個寶寶自己決定。
家長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寶寶肌體的內在機制決定着他們對食物的需求量,而且不可能每天都一樣。因此,要相信寶寶向我們發出的信號。
假如家長一再漠視寶寶的需求,按照自己的意願(善意),來強求寶寶吃下大人認為合適的量,那麼,寶寶會逐漸漠視自己身體所發出的飢與飽的提示,這會進一步阻礙寶寶與食物之間建立起良性的關係。
當我們問寶寶:“你吃好啦?”寶寶回答説:“飽了。”那麼請接納寶寶的判斷。最好不要這麼回應:“真飽了?真吃好了?來,再吃一口吧。”
到了吃飯的時間,請坐下來,陪寶寶一起吃
據研究顯示,若家人一起定時吃飯,我們的身體能吸收到的營養,遠比東一口西一口的不規則飲食要更全面、更充足。
現實卻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裏,吃飯是完成任務,吃零食才叫享受。
在寶寶鬧脾氣的時候也不用試圖用零食哄他,孩子雖小,但是很聰明,當他下次想吃零食的時候肯定會鬧得更厲害。
如果孩子在正餐和茶點之外的時間問我們要東西吃,請給寶寶一杯水。這會帶來額外的好處:定時吃飯、用茶點,有助於寶寶養成規律的生理節奏,因此,寶寶不但能吃得更香,而且還能睡得更香。
讓寶寶嘗試他們沒吃過的東西時,首先要幫助孩子願意與之接觸
鼓勵寶寶去摸摸、聞聞,讓寶寶看着你吃。在端走之前,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一小口嚐嚐。這時,不要把寶寶的推拒當成寶寶“挑嘴”或“不喜歡”,而是當成寶寶接受一種新食物的前期準備。
沒吃過的東西,要耐心地多向孩子推薦幾次。對於沒吃過的東西,孩子在開始的時候往往對之心存疑慮。家長不要認為推薦幾次孩子不肯要就沒戲了,其實,成人是想象不到孩子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由疑慮到接受的過程。
同樣的東西,在兩個星期之內,讓孩子嘗試個7~8次實在算不上是“太多了”,大可以反覆變換花樣鼓勵孩子試試。與此同時,每次仍然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他熟悉的食物。
不要一再乞求或者要求孩子
比如,“吃一口,就只吃一口。好啦,快點啦,吃吧”。據研究顯示,高頻率的這類“絮叨加壓”,反而會導致孩子抗拒食物。
要少跟孩子“討價還價”。“獎勵”以及“講價錢”,在一開始的時候的確能激勵孩子勇於嘗試沒吃過的東西,但是,這種辦法卻不可能達到長效的好結果。
在一項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孩子品嚐切成小片的紅甜椒,並且對第一組孩子説:“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對第二組孩子説:“只要你肯吃1片,就可以過來挑選一張漂亮小貼紙。然後,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結果,得到獎勵的第二組孩子固然紛紛擁上去吃紅甜椒,可是,最終結果卻是第一組的孩子吃下的甜椒更多,而且也更喜歡。
一些有用的小方法
一兩歲的小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每一個動作。因此,當家長舀起一勺吃食放進自己的碗裏,反而比放進寶寶的碗裏更能引起寶寶的興趣。
寶寶喜歡看大人吃東西,那就吃給孩子看。有時候不妨和寶寶一起來玩個吃飯小遊戲:“媽媽吃一口,爸爸吃一口,寶寶吃一口。”讓吃飯變得有趣,也是個行之有效的好主意。
end
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