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講究精氣神,藥食同源有奇效,教你五味食物養生法
中醫養生,講究人的“精氣神”,人的精氣神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能源”。
而精氣神補充,則來自於我們每天飲食的滋養,正如宋代醫家陳直在他的養生專著《養老奉親書》中所説:“主身者神,養神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因此,藉助食療的方式,即能夠吃出健康,達到養生的效果。
而目前很多人就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不少慢性疾病出現,如腸胃炎、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等。
食療養生本是“藥食同源”,應該如何做好飲食養生工作?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講究的是“藥食同源”,即醫事活動跟食事活動有關,很多食物都有着藥食兼具的作用,可以用來食療養生或者是調理疾病。
在傳統中醫食療中,跟中醫治療一樣,強調辨證食療、辨證施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與此同時,我國的傳統中醫還將陰陽五行、腑臟、經絡、病因、病機等中醫理論與食物緊緊聯繫起來,賦予食物藥物的性能,於是便有了可能對人的養生保健、調節疾病康復的食物。
藥補不如食補
在歷代中醫理論中,有着不少關於食療養生的記錄,如“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治療與食養原則,並且論述了藥物與食物對人體相得益彰、互相補益的配合關係。
中醫理論認為“食之味,有與身為害,宜則不,害則疾”,食物的性味是中醫食療的基礎,根據中醫藥基本理論,不同的病症食療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食物的性味即“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温、涼,“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
寒涼食物,有清熱解毒、生津降火、滋陰解熱,維持人體津液。常見食物如綠豆、西瓜、苦瓜等。
鹹味食物主要來源地鈉鹽,多來自海產品,部分有便緩解便秘的作用,常見食鹽、紫菜、海帶、肉蓯蓉。
其中,肉蓯蓉更是一種備受歡迎滋補佳品,它是梭梭樹上的寄生植物,同時也有着“沙漠黃金”之稱。不少中醫書《本經》、《別錄》、《藥性論》、《本草求真》等總結了肉蓯蓉有調養腎臟、益精、潤燥、滑腸等作用。不少人在進食肉蓯蓉的時候會配合上玫瑰酒,藉助玫瑰酒清新健腦、滋陰、健脾益胃的效果,令肉蓯蓉的功效更上一層樓,這也是為什麼(沁鳳泉)蓯蓉玫瑰酒會成為市場上搶手的產品之一。
温熱食物,有散寒、助陽通絡,緩解寒性疾病的功效。如紅糖、羊肉、白酒、胡椒、辣椒等。
酸味食物,入肝,有生津止渴,開胃收斂固澀的作用,常見檸檬、烏梅等。
辛辣食物,具有散寒、行氣活血的功效,多用於風寒感冒、氣滯血瘀、濕滯痰阻等病症,如常見的生薑、辣椒、桂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