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寶寶出現8種情況,媽媽不要等,及時帶孩子看醫生,別大意
對剛出生幾周的新生兒來説,有些看上去“異常”的現象卻是正常的,比如寶寶長得像個小毛猴子、經常打嗝、出生一段時間後脱皮等等。
但也有些現象的確“不正常”,就比如下面這幾種,新手家長們可以挨着看看,如果你家寶寶也出現這種情況,那就要當心了,必要時要及時去醫院,別大意。
第1種情況:寶寶肚子鼓脹
對於大部分新生寶寶來説,小肚子都是圓溜溜地鼓着,尤其是剛吃完奶,寶貝的小肚子就像顆圓圓的小西瓜一樣。
但是正常來説,在兩次餵奶之間,就是寶寶沒吃奶之前小肚子摸上去應該是柔軟的。
如果寶寶在兩次餵奶中間,小肚子摸上去也是硬硬的、鼓鼓的,或者已經一兩天沒拉大便了,甚至有嘔吐的表現,就要及時看醫生了,可能是有腸道疾病。
第2種情況:長期皮膚髮青
新生兒寶寶由於神經發育不完全,體温調節能力差,經常出現雙手和雙腳微微發青,這是正常的。
當媽媽發現這種情況時,把寶貝的小手小腳丫放入包被裏,會慢慢變成粉紅色。
另外,當寶寶哭鬧嚴重時,臉面部、舌頭、臀部也都可能略微發青,但停止哭鬧後,發青的部位也會恢復正常顏色。
但如果寶寶長期存在皮膚髮青的現象,可能是心肺功能異常的跡象,可能是缺氧的信號,就要當心了,要及時去看醫生。
第3種情況:排便異常
寶寶剛出生,在醫院的幾天,醫護人員也會比較關注他的情況,每天定時來檢測體温、問詢大小便及吃奶情況等。
寶寶出生後,醫護人員會首次關注寶寶的大小便,以確保寶貝排泄功能沒問題。
一般會在出生24小時內拉第一次大便,是墨綠色或黑色的便便,非常黏稠,這是寶寶出生前就蓄積在腸道里的“胎便”。
但關於新生兒寶寶大便有兩種情況要及時告訴醫生:
一是若出生後24小時內沒拉大便,二是有大便中帶血的現象,醫生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排查。
第4種情況:寶寶嗆咳
當新生寶寶吃奶太快,或是媽媽奶陣來臨時寶寶來不及吞嚥,就可能發生嗆咳。
這種嗆咳一般不會持續太久,當寶寶逐漸熟悉餵養模式,就基本不會嗆咳了。
但如果新生兒出現持續嗆咳,或吃奶時總被嗆住,就可能使肺部或消化道存在問題,這時就最好儘早問問醫生。
第5種情況:過度哭鬧
對於不會説話的新生兒寶寶來説,哭鬧就是他的“語言”,他的表達方式。而且是有任何吃喝拉撒睡的需求會哭鬧,想讓媽媽抱抱、有心理需求時還是哭鬧。
新手媽媽可以這樣排查:想想距離下次餵奶大約還有多長時間、是不是需要紙尿褲了,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可能就是想抱抱,就可以抱抱,或是陪寶寶説説話。
但如果寶寶的哭聲很奇怪,比如聲音很大很急,像有疼痛的尖叫聲,或是持續哭鬧了很長時間、怎麼哄都不管用,那就有可能是生病了,要及時去看醫生。
第6種情況: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理性的,一種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黃疸特點是,足月出生寶寶,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到出生4-5天達到高峯,5-7天開始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
不過,也有少數母乳餵養的寶寶,黃疸期會延長,只要寶寶能健康吃奶、大便沒有變白,就可以再等等。
但如果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或是黃疸程度重、發展快、重複出現、同時有其他不適表現,就要當心,要及時看醫生,根據醫生建議進行糾正。
第7種情況:寶寶嗜睡
新生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基本每天能睡16-20小時。
只要寶寶是吃吃睡睡的狀態,每睡幾小時都會醒來吃一頓奶,吃飽後看上去非常滿足,就是正常的,媽媽就不用擔心。
但如果寶寶出現嗜睡狀態,比如:
很少保持清醒;
不會因為餓了而自己醒過來;
看上去非常疲憊、對吃奶毫無興趣
這個時候就要儘快帶寶寶去看醫生了,特別是寶寶突然變得嗜睡,甚至出現呼吸窘迫的情況,真不能大意。
第8種情況:臍帶出現異常狀況
寶寶出生後,剪斷臍帶,成為獨立個體,但在剪斷後的幾天內,家長需要幫寶寶做好臍帶護理,直到它自行萎縮脱落。
在護理臍帶期間,要儘量保持臍帶殘端及周圍皮膚的清潔乾燥,這樣有助快速脱落。
但如果臍帶殘端脱落之前,在臍帶處出現黃色、有異味的分泌物,臍帶周圍的皮膚髮紅,
碰到孩子臍帶或周圍皮膚時,孩子會哭鬧;甚至出現肉芽腫、肚臍鼓出來,都要當心,最好及時檢查或去醫院。
另外,若是出生3周後,臍帶殘端還沒有脱落,也要多留心,看是都存在感染,要及時處理。
除了這些情況,寶寶還可能出現其他“異常狀況”,只要家長自己感覺寶寶不正常,就都要當心。平時也要多學習些科學育兒的知識,這樣就可以準確地判斷哪些狀況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