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克服孩子耍橫的不良習慣,家長首先要改掉對孩子遷就溺愛的思想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健康

從幼兒開始,小孩產生簡單的思維活動後,對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就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因為某種要求未得到滿足,小孩第一次打滾哭鬧時,如果大人不分是非,一味哄勸、遷就,小孩就會把打滾哭鬧誤認為是正確的,從而作為治服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撒野、耍橫的壞習慣。


舉個例子,小亮亮要奶奶的眼鏡玩,奶奶怕他弄壞了不給他,小亮亮立即躺在地上撒潑哭鬧,奶奶急得又是喊又是嚇唬:''快起來,衣服弄髒了!''''快起來,看蟲蟲咬你啦!''小亮亮根本不聽,哭得更有勁了,因為他知道奶奶每次開口都是這樣嚇唬他,最後還是會抱他起來的。

這次亮亮哭鬧,媽媽恰好在家。她為了糾正孩子要橫這個不良習慣,把奶奶請到隔壁房間,不讓孩子看到奶奶。


但媽媽像沒有看見趴在地上蹬腳打滾的亮亮一樣,安詳地抱起亮亮最喜愛的小花貓,撫摸着小貓的毛説:''眯咪真乾淨,哎呀!你的腳怎麼了?''趴在地上的亮亮聽見媽媽問小貓,也很想看看,但又不好意思自己起來,只好把捂眼睛的小手張開一條縫,好奇地看着媽媽和小貓。媽媽很懂亮亮.的心理:盼望媽媽來哄他,又想借機再耍一耍橫來''治''大人。


於是,媽媽故意不理睬亮亮,繼續對小花貓説:''你病了?肚子疼嗎?我給你摸摸脈。''亮亮再也忍不住了,想知道心愛的小花貓患的是什麼病,媽媽怎樣給小貓看病。於是,他慢慢地坐起來,慢慢地站起來,再悄悄地湊到媽媽身邊,專心專意地看着媽媽的每一個動作。


此時,媽媽像有經驗的醫生,先低下頭聽聽小貓的呼吸,又用指頭敲敲小貓的肚子,然後把手放在小貓的小腿上診脈。媽媽的這些動作把亮亮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住了。為了加強教育,強化亮亮的記憶,媽媽充分利用面部表情和聲調的作用,驚訝而珍惜地對小貓説:''眯咪,以後不要在地下趴着了,你的肚子已經受涼發脹了,嚴重時你會疼得走不動路的啊!老鼠出來偷吃的,你就捉不住它了。''


亮亮站在一旁,一動不動地聽媽媽對小花貓講話。媽媽採取了緩解的辦法:讓亮亮去取毛巾給小貓擦爪子。媽媽説:''亮亮,你喜歡眯眯,就要照顧好咪咪,以後別讓它趴在地上打滾再生病了。它的腳髒了,你要常給它擦洗,防止它用爪子'洗臉'時把病菌吃到嘴裏。''亮亮聽了連連點頭,他那耍橫、撒潑的情緒很快就扭轉了。亮亮雖然不懂''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也不知道''精神轉移法''的奧秘,可他知道不讓咪咪趴在地上是怕貓咪生病,自己要那樣做地會生病的。這樣,亮亮的不良習慣就比較快地得到了糾正。


總之,克服孩子耍橫的不良習慣,首先大人要克服對孩子的遷就溺愛、嬌生慣養的思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固然是個好辦法,但絕不能以物質引誘來轉移,也不宜採用暴力方式來制止。分析其耍橫的原因當然很重要,目的是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但對孩子的耍橫態度,必須從一開始就予以制止,及時進行教育。方式可以不同,但絕不能讓步。放縱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形成惡性循環。家長,特別是老人,必須引起足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