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父母離婚,為什麼要把自己對伴侶對婚姻的恨意灌輸給孩子,逼着孩子一起去恨?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説是一種莫大的傷害,不僅感受不到家的温暖,甚至還會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
讓孩子成為單親家庭,缺失原本的父愛和母愛本就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更殘忍的是,離婚後,帶孩子的一方,拼命給孩子灌輸另一方有多壞的思想,直至讓孩子和自己一樣帶着恨意生活。
這種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從不在意孩子的成長,結果,在發泄恨意的時候,不僅沒能和孩子統一戰線,反而讓孩子恨上了自己。
以前上高中時,有個關係特別好的同學,父母是離異狀態,她跟着母親生活。
每次談起她的父母,她總是説媽媽特別辛苦,很恨爸爸。
我一直以為她是真的恨,直到有次她爸爸來學校看她,她表現出了異常的高興,很熱情的招呼父親,還給父親講解自己的學習成績以及要報考的專業。
平常不愛説話的她在父面前就是個話癆。
直到要上課時,她才依依不捨的送別了父親。
後來,有次話到嘴邊談起了這個事,同學才説了實話。
她上小學的時候父母離婚了,母親帶着她住回外婆家的畫面依稀還留在她的記憶裏。
本來在她心中,父親是一個特別偉大的形象,可自打父母離婚以後,母親開始了瘋狂詆譭孩子父親的模式。
母親每天説的最多的話就是,爸爸有多麼的狼心狗肺。
她母親不僅自己每天咒罵她的父母,甚至不容許她提起自己的父親,每次父親打來電話,想要見女兒一面時,媽媽總是惡語相向的拒絕,然後警告她絕對不許私下去見爸爸,還説:“你就當你這個爸爸死了!”
有次爸爸在學校門口等她,兩人見面的事被媽媽知道以後就是一頓毒打,邊打邊説:“如果你再見那個男人,我就沒有你這個女兒,那個沒良心的人不配成為你父親。”
年少不懂事的她在母親的影響下真的開始恨自己父親,拒絕和父親見面,跟媽媽一樣開始恨爸爸。
後來,上了高中後,她才逐漸意識到父親還是挺好的,雖然她依舊拒絕和父親見面,但父親還是會記得她生日,會偷偷送來禮物,會給她生活費,還考慮到她的未來,幫她物色好的學校。
她開始試着接受父親,然後她發現,父親對她的愛不比母親少。
就這樣,父女兩人時常偷偷見面,同學也終於感受到了缺失的父愛。
再後來,她旁敲側擊的問出了父母離婚的真正理由:因為母親想要的生活父親給不了,所以選擇了離開。
那時,她跟我們説,“我説我恨爸爸,其實也只是在説謊而已,我不想媽媽發現之後,就再也見不了爸爸了。”
這個同學,還説過一句特別令人心疼的話:“高中之前,我是一個特別自卑的人,牴觸學校叫家長,更不喜歡家長會或其他親子活動,一直都不敢大聲説話,怕別人提起父母説我是個沒有爸爸的孩子,後來跟爸爸見面和好以後,那種感覺莫名的消失了。”
對於生活在家庭環境糟糕的孩子來説,父母能不能在一起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和母還能不能像以前一樣愛他。
大人離婚對孩子之所以有很大的傷害,是因為這種極為重要的愛突然間地抽離。
生活中,好聚容易,好散太難,離婚這個分手場面不難堪的沒有幾個,可是,大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又何必讓孩子也摻和在其中。
有些夫妻離婚後,對彼此帶着一點恨意,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和自己統一戰線,一同去恨對方。甚至為了平復自己的怨恨,一些父母會告訴孩子説,對方是個不負責任的父母或母親,然後將對方詆譭得一無是處,彷彿希望孩子能把對方當成仇人。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對於愛的渴望變得小心翼翼,甚至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變得越來越偏激。
站在孩子的角度,當然是不論發生什麼,父母能永遠相親相愛的在一起是最好的結局。但成年人的生活太複雜,有時候離婚也是逼不得已。
若婚姻真的走向了離婚的地步,為人父母者,在考慮自己心情的同時,更應該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父母離婚,對於孩子來説,本就是一種傷害,可是過分詆譭他缺失的那份愛,更是傷上加傷。
有個朋友,父母從小離婚,他跟着爺爺奶奶生活。
父親常年不回家,偶爾回家一次碰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父親總是説:“你媽都不要你了,你能不能消停一點。”
“你媽都不要你了”是朋友心裏最難釋懷的一點,他到現在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媽媽不要他。
雖然據我所知,朋友的媽媽的確是跟着別的男人跑了,的確是不要他了,也的確多年來一直沒有跟他有過聯繫,彷彿這個母親已經從他的生命裏徹底的消失了。
可是,作為父親,一遍又一遍的向孩子強調“你媽都不要你了”,對失去母親的孩子來説,無疑是一種沉痛的哀傷。
如今,朋友已經成年了,參加工作了,每次聊天説到離婚的話題時,朋友總是建議:“孩子一定要跟媽生活,被媽媽不要的孩子很難快樂。”
説是給別人建議,實際上是在控訴自己內心的不安,他一直都活在被媽媽不要的陰影裏,從未真正快樂。
父母離婚,帶孩子的一方,實在沒必要對着孩子控訴自己內心的恨意。
你恨你有理,曾經的伴侶或許對你做過傷害的事,但對孩子來説,不管你們怎樣傷害對方,都是他的父母。
父愛母愛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這種愛,不一定非要在一起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離婚了同樣也能給予。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講述關於奧巴馬的母親,奧巴馬的父母在他小時候也離婚了。
但是這位母親,從沒有在兒子面前詆譭過他的父親,甚至還誇讚他的父親:“你爸爸聰明又幽默,有一副好歌喉,還擅長演奏各種樂器……”
不僅如此,母親還明確説明父母離婚不是奧巴馬的錯,而是為了各自的生活。
也是因為母親的教導,奧巴馬從來沒有恨過父親,也沒有因為父母離婚造成心靈創傷,相反,成了一位特別優秀的總統。
不管是父或母,當着孩子的面詆譭對方,都會給孩子造成創傷,哪怕對方真的是一個糟糕又混蛋的爸爸或媽媽,那不用父母相互詆譭,孩子也能感受到誰好誰壞。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夫妻雙方走向了離婚,真的別把自己的恨意告訴孩子,提醒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恨。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縱然父母離婚了,他得到的愛會只增不減,也要讓孩子明白,爸爸或媽媽沒有陪伴在他身邊,卻仍然時刻愛着他。
雖然有可能這樣做,或有一點違背自己的意願,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做出適當的讓步,又何嘗不可呢。
-END-
話題討論:父母離婚,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