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去控制自己“不怒自威”的氣質來低聲教育孩子,這樣下去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裏,而不是因為害怕被父母大聲責罵而短時間的改變自己。
其實一開始我們兩個時不時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會感覺孩子不吼一吼就不會聽話,也經常會火冒三丈忘記要給孩子“留面子”這件事,不過漸漸地我們發現了低聲教育的好處。
當家長學會放低聲音的同時,也是在將自己擺在了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也平息了自己的憤怒,能從一個更平和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錯誤,用更加公正的語言去指正。
我們用更加從容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孩子可以更從容面對自己的人生。孩子的改變應該都是出於真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害怕父母吼他們,暫時的聽話而已 。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時,都是高嗓門。總是大眼睛一瞪,聲如銅鈴,就好像天生的大嗓門。
到後來我突然發現爺爺奶奶之間的説話方式很有意思,他們好像沒有大聲説過話,日常間的柴米油鹽,都是慢慢的,一個字一個字的,和和氣氣地説。
我突然覺得,教育孩子,也應該是這樣。
生活節奏加快,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是説着説着不知不覺就提高了音量,帶上了情緒。而孩子也是看成人的臉色,甚至根據音量的高低,來判斷事情的嚴重性。
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錶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低聲教育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是引導孩子不使用高聲調的方式。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和孩子講話的時候,家長開始嘗試放低聲音,好好説話就可以了。
長時間的不贊同這樣一種説法,或許就是“打是親罵是愛”。
針對孩子來説,父母只有不吝最大的耐心,把聲音放低下來,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才會讓親子間的紐帶更堅固。低聲教育,就是你走進孩子內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