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直流傳着“腎結石患者不能吃豆腐,結石會長大”的説法,而且流傳十分廣泛,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但其實這種説法並沒有科學依據,黃大夫今天就來為大家闢謠一下。
腎結石患者不僅可以吃豆腐,還大有益處
腎結石的成分80%為草酸鈣,5%~10%為尿酸鹽,10%~15%為磷酸銨鎂結晶。鈣只是結石中的一種成分,但不是罪魁禍首,正常情況下,我們攝入的鈣,可以通過腎臟排出。
豆腐中有哪些物質可能跟結石有關?在大豆中,有結石有關的物質主要有三種:嘌呤、鈣和草酸。大豆經過不同的加工,其中與結石有關的成分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很多人認為豆腐會導致腎結石的原因是豆腐中含有鈣,而攝入過多的鈣是導致腎結石的原因。但其實豆腐中含鈣量並不多,吸收慢,不會引起血鈣濃度明顯升高,並不會導致腎結石的形成。
並且,吃豆腐不僅不會導致腎結石,還有助於腎結石患者減少結石,飲食中的鈣部分從腸道吸收入血,部分滯留在腸道中隨糞便排出體外,正是這部分沒有吸收入血的鈣結合了食物中的草酸,減少草酸的吸收,從而不易形成草酸鈣結石。
嘌呤在人體內會轉化成尿酸,過多的嘌呤可能會對尿酸鹽結石有一定影響。幹大豆中有比較多的嘌呤,不過經過浸泡,很多嘌呤被除去了。而豆漿和豆腐中都含有大量的水,會大大稀釋嘌呤的濃度。也就是説,做成一杯豆漿或者一塊豆腐,所需要的大豆並不多,其中所含的嘌呤也就有限。因此,豆腐和豆漿,並非高嘌呤食品。
草酸是導致腎結石最常見、最主要的原因。它進入尿液之後,與其中的鈣結合形成草酸鈣。草酸鈣溶解度很低,所以容易析出成為結石。
豆腐中的草酸含量低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浸泡大豆的過程中一部分草酸溶解到水中被洗去了;二是所檢測的豆腐都是石膏或者滷水豆腐,凝結之後會擠壓或者自然放置去掉一部分水,而一部分草酸會隨着這些水被去掉。至於內酯豆腐的草酸含量,因為沒有數據,也就不好比較。不過從製作過程來看,內酯豆腐幾乎會保留豆漿中所有的水,所以草酸含量可能會比滷水豆腐和石膏豆腐高一些。
另外,有觀點認為,黃豆所含的非必需氨基酸較多,肉類食品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較多,所以來源於動物的蛋白才是優質蛋白。但已有研究證實,大豆蛋白中除蛋氨酸的含量略低外,其餘各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比例均與全蛋白接近,是一種優質蛋白。對於腎臟病患者來説,適當食用黃豆及其他豆製品是有益的。
高蛋白飲食會加重腎功能惡化,因此腎臟病患者飲食的原則是優質低蛋白,即控制蛋白質的總攝入量。一般來説,腎病綜合徵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最好控制在40~50克,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天不超過40克。在此基礎上,腎病患者可適量食用一些豆製品,尤其建議食用蛋白質含量較低的豆漿、豆腐。
結石風險高的人,也可吃豆腐
簡而言之,豆製品對結石的影響主要是其中的草酸,而豆腐中的草酸含量很低,從豆腐進一步加工而來的食品草酸含量也不會高,所以結石病人也是可以吃的。另外,這些建議與警惕是針對結石病人或者結石的高風險人羣説的。對於健康人,身體對於草酸等成分有更強的處理能力,就更沒有必要擔心吃豆腐或者豆製品引發結石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富含鈣的食物有助於降低結石風險,而鈣片則不具有同樣效應,反而可能增加結石風險。這可能是食物中的鈣能結合食物中的草酸,從而避免了草酸被吸收;而鈣片使得身體短時間大量攝入鈣,可能會增加尿中的鈣,從而成為結石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