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妨從這6點做起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健康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形象地説:“好習慣是在人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道德資本會不斷地增長,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推動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向前,而壞習慣則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阻礙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的道路。

有關研究表明:3至12歲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成人對他們的引導。父母應抓住這個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好習慣,父母不妨參考以下幾點:

1.制定有規律的生活制度

為孩子制定生活制度就是把孩子一天在家裏的各種活動,如起牀、吃飯、活動、睡眠等時間安排出來,並將它固定下來,持之以恆。制定有規律的生活制度,是保證孩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有規律地轉換,勞逸結合,這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條件。

2.父母發揮榜樣作用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熱心幫助他人,寬容大方,和鄰里有融洽的人際關係,經常用包容的態度去解決問題。這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能影響孩子在未來人際交往中的行為習慣。

3.制定全家共同遵守的規則

媽媽要求孩子天天刷牙,孩子反駁道:”爸爸天天都不刷。“媽媽説:”不用管爸爸,他做不到,你能做到就好。“這樣培養孩子的習慣,顯然缺少説服力。在家庭裏制定一些大家都需遵守的規則,如刷牙洗碗、打掃衞生等,遵守這些規則,讓每位家人的行為保持一致性,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好習慣自然而然養成。

4.正向的表達方式

父母在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上,喜歡説”不“,如”不許拖拉“”不要這樣“”不準玩水“等。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正面的習慣,應多説”要什麼“”應該怎樣“”可以這樣“等。少用制止性的語言,多用倡導性的語言,將孩子的關注點引入到應該做的事情上,有利於好習慣的培養。

5.明確任務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具體明確。要求孩子完成的任務在語言上要簡潔、具體,比如要求孩子收拾房間,可以説:”把牀單拉平,把被子疊起來“”衣服放進衣櫃裏“”把地掃乾淨“讓孩子知道具體要做什麼,而不是籠統地要求”把房間收拾乾淨“。

6.及時表揚和鼓勵

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孩子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悦,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對孩子良好的表現,表揚切忌抽象空洞,而應具體,如”你自己把書收拾這麼整齊,我真高興!“讓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裏,找準努力的方向,強化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