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去了又來咋辦
濕氣,重在脾。
中醫將齒痕舌或者舌苔黃膩,大便溏稀不成形,滿臉油膩,嗜睡,睏乏無力等等這種狀態稱為濕氣重。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為中醫最重要的一個常識。
舌頭對應內臟圖
體內濕氣重,水濕內阻,造成舌頭胖大,舌的邊緣受到牙齒的擠壓,久而久之,就成為了齒痕舌。舌頭胖大,口齒不清,流口水,都是脾虛的表現。
成因;
起初有濕氣的人只是感覺舌像異常,大便溏稀不成形、流口水等,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睏乏、刷牙時牙齒流血;進一步發展,會有體型肥胖;腎虛等情況,久而久之還會引發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濕氣還會極大的影響一個人的皮膚,出現長斑長痘,暗黃無光;表現在氣色上就會出現無精打采,睏乏無力。
濕氣怎麼引起這麼多症狀呢?
這是因為,濕氣入侵人體,在內傷害五臟六腑,引起脾虛,而脾是人身上最大的淋巴及免疫系統。脾虛進而引起身體各器官營養供給不足,引起;肺弱,腎虛,胃弱;在外部則表現為口乾,口苦,皮膚油光,滿臉起痘,全身肌肉關節痛,皮膚濕疹氾濫等等。
濕氣對人的傷害這麼大,按理説人們會特別重視祛濕,可是為什麼濕氣還是非常普遍,甚至十人九濕呢?
十人九胃。
真實是:
很多人濕氣重,首先會想到去吃一些利濕滲水的東西,類似紅豆、薏米磨成的粉之類利濕滲水的東西。但是濕氣重,首責之於脾,可惜很多人這個方面都是小白,外行,祛濕的時候常常單純的吃下了脾虛不解決,濕氣也不可能根除。
有人吃了健脾健胃的有的吃補中益氣的,也服用了利濕滲水之藥,但是表症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於是常常中途放棄。那些購買各種祛濕產品的,中藥對症很重要,有些藥對錶,有些對內,內在的要調理週期性長。所以很多人中途放棄了。
脾主肌肉,鍛鍊也可以祛濕,但收效甚微,所以很多人也堅持不下來。
那麼中醫是如何正確的祛除濕氣的呢?
其實中醫對濕氣的祛除有嚴密的邏輯和方法,早在東漢《傷寒論》金代《脾胃論》都有論述。正確的祛濕的方法一定會遵循這樣的原則:
在內:健脾健胃益腎宣肺。濕氣的根源在於脾虛,雖首責脾,實非侷限在脾。所以真正的中醫祛濕的時候,必然會用健脾健胃的藥材再配合利水滲濕的藥材,同時兼顧腎,肺。
在外:針對濕氣引發的表症同時用藥,短期消除表症,常常幾天就見效,讓濕氣重的人能增強信心,長期堅持吃下去。
中醫説:濕氣首責之於脾,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濕鬱久而化熱,毒素緊隨其後。所以方子配料比例非常講究,對內調理健脾健胃;對外消除濕熱毒的常見表症:嗓子發癢,口乾,口苦 ,口渴,全身肌肉關節痛,頭暈頭痛,皮膚油光,滿臉起痘,大便糖稀而肛門澀癢,皮膚濕疹等等,而且常常幾天就見效,有些見好就收,不再繼續服用,濕又迴歸原本,然後反覆反覆的這樣,反而使身體耐藥性增強。所以中藥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