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所有關係當中
最重要的就是與父母的關係
無論父母是否健在,無論是不是與父母同住都不重要,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我們往後與其他人的關係。
如果你不是由親生父母撫養長大,那這裏所謂的父母是指在你心中的地位等同於父母的人。
可能是你的姑姑、阿姨、養父母、兄弟姐妹、老師等撫養你長大或代理父母職位的人。
你與父母的關係極為重要。如果跟父母之間有任何不滿,往後的人生就會一直帶着這份不滿。
如果跟父母的關係良好,就會把相同的讚賞與感謝帶入往後的每一段關係裏,因為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
比方説,你憎恨父親權威、武斷的本質,長大成人後,你會漸漸吸引那些權威的、掌控的,或是會將恐懼加諸你身上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會成為你所憎恨的,或是顯化你所憎恨的,就如同你會成為你所愛的、顯化你所愛的。
如果你很愛父親,你可能會像他,但如果你因為某些原因討厭或害怕父親,你也可能會變成跟他一樣。
02
父母並不是活在你之外
而是在你裏面
即使你的身體已和他們分離,即使你已長大成人,他們仍活在你的內在。
有人可能會説:“我已經長大成人了,父母跟我的關係早就沒有影響。也許我小時候曾經受過傷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傷痛早已不在。
我瞭解父母親所經歷的,也瞭解他們不該為此負責。”這是典型大人會説的話。
但我們內在都有一個小孩,受傷、受驚嚇、感到失望的並不是大人,而是內在小孩。
這個小孩可能會突然產生非常愚蠢又原始的極度與憤怒,而你會訝異自己的內在竟有這類情緒。
關係中的傷痛會使你與較低意識結盟,而較低意識具有破壞性,會讓你進入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
但如果這些關係獲得療愈,譬如你與母親的關係已經療愈了,母子關係變得很好。
你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就可以與所有女人連結,也許是你的妻子或女兒,因為這些關係都活在我們之內。
如果有人抱怨他跟老闆、伴侶或朋友之間的問題,我會忽略這些,而先去處理他跟父親或母親之間的問題。
04
改善你與父母的關係是第一優先
理論上,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你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等等都取決於你與父母的關係,一旦與父母的關係改善了,一切都會改善。
生命即是關係,因此生命也反映了這些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與父親不和,財務可能就會出問題。
如果你跟母親的關係很差,就會產生不必要的障礙,因為生命會反映出關係中的問題,生命即是關係……
當這些與父母的關係得到療愈時,人會開始成長,跨越之前認為不可能跨越的障礙。
要療愈傷痛並不困難,只要一份意圖、一份實際應用的努力,以及與較高意識的連結就可以。
親子關係被導正後,一切都會就位,經濟、健康等種種問題都將被解決。
此外,一個家庭的和諧圓滿會影響十萬人的和諧圓滿,人類因此獲益匪淺,甚至可以防止旱災、水災、戰爭的發生。
家庭圓滿的影響與益處是不可限量的,因為當關系被導正之後,心就會傳送不同的訊號給大腦。
大腦像是訊息傳送站,它傳遞訊息、思想、感覺到思想層,我們再從這裏吸收思想。
一個家庭的和諧可以影響十萬人,意味着將影響全人類的意識。我把世界視為一個大家庭,所以每當某些人有所突破時,世人都能因此獲益。
05
改善與父母的關係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就是開始去體驗他們
就像你到了海邊,看着海浪、感覺微風吹拂,這時你會如何去感受呢?或是想象你正在品嚐一道美味佳餚,你會如何體驗呢?
同樣的,如果你的父親正在咆哮,就把他當做獅子吼般享受;若你的母親正在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就將之轉換成一個美好的事物。
你必須開始去體驗這些事情,去經歷那些對你而言可能很痛苦的時刻。你必須開始去體驗……
這就是我們必須練習的方式。抱怨父母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致力於處理自己。人們習慣處理他人,但這樣會一事無成。
你無法改變他人,你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最奇妙的是,你若改變了,只須再等待一段時間,他人就會自動改變。
對於你與父母的關係,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處理自己,因為你沒有接納自己,也沒有愛自己。
而當你處理自己時,就會開始體驗你的父母,你會接納他們,愛他們真實的樣子。
而不是你希望他們成為的摸樣,一切都會改善。在所有的關係中,他人並不重要,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感覺與對他人的看法。
你只要在心中改變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並以這個方式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
在自己的世界裏,一切現狀都來源於自己。
“我”是愛與恨、幸福與傷痛、一切的根源。
內因與外因結合
所創造出來的種種“果”
婚姻、事業、人際關係、
親子關係等。
在喧鬧的街頭,我們經常看到:兩部車子擦撞時,或許從車內出來的駕駛人一下車就破口大罵對方:“你是怎麼搞的,會不會開車!有沒有長眼睛!怎麼開車開成這樣!”
他不會去想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對他來説,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先發制人、破口大罵;
當然也有某些駕駛人一下車就先檢查自己的車子有什麼損傷,然後心裏盤算着大概又要花多少修理費,這個月的薪水大概又要去掉多少,或者該怎麼樣向保險公司報這筆帳;我們也可以看到某些人一下車,二話不説先找附近有沒有交通警察,或去報案請警察來處理;也有些人一下車,會先打量一下對方,以對方身材的大小、長像來決定要用什麼態度與對方應對;
同樣的,也會有一些人下車後,會先問對方有沒有受傷?同樣的一個車禍、同樣一個小小擦撞,會有無數個人,在那一剎那的外界刺激下,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反應。
曾經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在進入城鎮所必經的道路上修補鞋子已經四十年。
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過,正要進入這城,看到老鞋匠低着頭修補鞋子,他問老鞋匠:“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裏?” 老鞋匠緩緩抬起頭,看年輕人一眼,回答説:”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快四十年了。”
年輕人又問:“那麼你對這個村落一定很瞭解。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要搬到這裏,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 老鞋匠看着這個年輕人,反問他:“你從哪裏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又怎麼樣?” 年輕人回答:“我從某地來,我們那裏的人哪,別提了!那些人都只會做表面工夫,表面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無所不用其極、勾心鬥角,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的對你好,在我們那裏,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裏,想搬到你們這兒來。”
老鞋匠默默地看着這個年輕人,然後回答他説:“我們這裏的人比你們那裏更壞!” 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陣子,又有另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面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鎮?” 老鞋匠緩緩抬起頭,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快四十年了。”
這個年輕人又問:“請問這裏的人都怎麼樣呢?” 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問:“你從哪裏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又怎麼樣?” 年輕人回答:“我是從某地來,那裏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只要鄰居、周遭的人曉得,他們都會很熱心的來幫助你,我實在捨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搬到這裏。”
老鞋匠注視着這個年輕人,綻開温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裏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的人一樣,他們心裏都充滿了温暖與温馨,也都很熱心的想要幫助別人。”
同樣的一個城鎮、同樣的一羣人,這位老鞋匠卻對兩位年輕人做了不同的形容與描述。聰明的讀者一定已經知道:第一位年輕人無論到世界的那一個角落,都可能碰到虛偽、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輕人,無論到天涯海角,我想到處都會有温暖的手、温馨的笑容在 等待他。
01
因果定律
生命潛能的第一個哲學就是:
我是一切的根源。
兩千多年前,佛陀就説過:“萬法唯心造”,整個世界是我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佛家很喜歡談因果關係,現在我們也藉著因果來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們生命裏過去的經驗、我們的潛能、我們許許多多的制約為我們創造出什麼樣的世界,在潛能開發的領域上,我們又該如何協助自己創造生命裏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定律裏,有“因”、有“緣”,還有“果”。在生命潛能裏同樣也有“因”、“緣” 、“果”。
當一個外界的刺激進入我們時,我這個人、我這個生命接收到刺激之後所做的一些反應,都記錄在潛意識裏;它並沒有經過意識層面的思索,就直接做了一些反應,這些反應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們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而產生的。
這些模式有許多種類:有屬於行為的模式,有屬於頭腦的思考模式,有情感的感覺模式、情緒模式,還有左右着我們價值觀的一些體系。換句話説這些記錄在我們生命裏的就是所謂“因”。而“緣”就是在我們皮膚以外的世界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稱之為“外緣”。當這個“因” 與 “緣” 結合之後,就產生了“果”,就像那些撞車的主角們,就像那位老鞋匠的故事。
由於生命中的許多經驗——那些“因”——是在我們的皮膚之內,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對事件的反應模式會造就成我們今天生命裏總總的“果”,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在自己生命裏到處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對立或者到處碰到利用他的人;
也有一些人無論到那裏,都能結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可憐;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愛;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命苦。這一切的外在結果,包括人際關係、事業成敗、親子關係、夫婦情感、情侶戀愛,所有我們肉眼所見、自己生命裏所看到的結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我是 一切的根源” 。
02
萬法唯心造
佛家講“萬法唯心造”,每一個人的一顆心,都為自己創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在佛學裏談到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阿”在梵文裏指的是 “心”,“賴耶”(Laya)在梵文裏是“積”。喜瑪拉雅山的‘拉雅’(Laya)與阿賴耶的‘賴耶’在梵文裏是相同的。“喜瑪”則是 “雪”之意,所以喜瑪拉雅山是“積雪之山”。阿賴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一種意識,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潛意識’或“無意識”。
“凡人怕果,聖人懼因”,大多數的人都擔心在生活裏會碰到一些不好的現象、碰到一些不順暢的人際關係,擔心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好的;但是聖人卻害怕“因”,他會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會去檢查這些發生,這些屬於自己生命的部分與外緣結合後,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想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正在戀愛時,所看到的世界是多麼美好,到處都是光亮、光明的,人生充滿希望,你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可愛,身邊人所做許多原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夠一笑置之。
可是當你生命裏遇到挫敗時,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物卻變得如此無法忍受!其實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為你內在感覺的不同,所看到的將是不同的世界。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潛意識裏從小到大所有的經驗。
如果你願意,不妨在你匆忙的人生腳步裏,停下來,好好覺察在你生命裏有哪些模式,為你創造出什麼樣的結果。
下一篇裏我們將詳細的談“覺察”,因為這是潛能開發自由之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沒有覺察,就不會有改變,也不會有自我的發展,更不會有潛能的開發。
生命潛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於“覺察”。當我們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腳步裏、迷失在外面世界潮流的時候,就失去了覺察的能力;生命的腳步愈匆忙,你將愈沒有能力去覺察。
假如你曾經有在高速公路開車的經驗,會發現當車速愈快,視野將會變得愈狹窄,時速超過一百二、一百三時,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個定點,完全無法看見兩邊的風景,可是車速漸慢時,你又發現視野逐漸寬廣,當車子完全停下來時,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現在視野裏,你可以充分瀏覽在視野裏所有的風光。
所以參加自我成長、潛能開發課程,或者潛能開發訓練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暫時拋開匆忙的心,給自己兩、三天的時間,停下來看一看在你眼前、身邊的風景到底是如何?停下來看一看這些結果與你生命裏的經驗、與現在、與你經驗中的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有一對年輕夫婦,先生的父親是比較傳統的大男人,每天下班回到家裏,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太太——也就是這個年輕人的媽媽,正好也是一個很傳統的女性,當先生回家後,她會先把先生侍候好,不讓孩子們吵他。
先生休息了一會兒,可能才開始注意家裏有沒有他可以幫忙的事情。而這對年輕夫婦的太太卻是生長在另外一個不同的家庭:她爸爸是一個非常體貼、會照顧家裏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事包,一定會先幫太太把家裏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頓好,甚至會幫忙做晚餐,然後一起上桌,和 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這對年輕夫婦在戀愛時,因為被對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對方的缺點,結婚之後,熱情逐漸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裏,他們最容易發生爭吵的時間是在什麼時候?——當然是 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個小時。
這對夫妻彼此帶着自己生命的經驗相互結合。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對“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看法。
是他們兩個人結婚嗎? 我想不是的,他們倆人的父親都跟了過來。也許這對夫妻一輩子都不瞭解真正引發爭吵的癥結在那裏?他們總是在外在行為上認為一個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有時候先生用許多理由、藉口不做家事,很可能當他做家事時,在潛意識更深的地方就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不像一家之主。
在這種情況下,太太不會很愉快,她可能壓抑了許多不滿、委曲和憤怒。有時候太太不停嘮叼着自己所處的情況,而她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先生幫忙做家事。可能她一直都不曉得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為她父親的樣子,因為她覺得必須要這樣才是一個男人!當然,當先生因屈服而幫忙時,他一定也會壓抑許多不滿、委曲,甚至憤怒。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覺的這樣相處了一輩子,所以很多夫妻剛開始時是相擁而眠,漸漸的兩個人分開平躺,當那些不滿與委曲開始累積時,他們就背靠背;慢慢累積更多了,他們就分牀睡,然後分房間,最後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離,都始於我們內在先有了距離。
03
停下來觀察
每一個人現在的生命裏,所有一切的結果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現在所有的讀者在看這本書,但是每一個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書,雖然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樣,可是因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
禪學裏有個蘇東坡與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蘇東坡和佛印辯論,他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 ”佛印看了看東坡,回答説:“像個佛。”蘇東坡又問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來像什麼?” 蘇東坡説:“你看起來像堆牛糞!”佛印笑而不答。
蘇東坡很得意地以為他贏了,回家告訴蘇小妹:“今天我終於辯贏佛印那個老和尚。”蘇東坡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妹妹。聰敏的小妹聽完後對哥哥説:“你還是輸了。佛印因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個佛。如你心中是牛糞,所以看誰都是牛糞了。”
每當我演講時,常會對一些父母們談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問我:“孩子偷錢的時候,該怎麼辦?”
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偷錢,或許你看到的是一個行為、一個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渴望想要擁有某樣東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所想要的那個慾望是如此強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為他沒有一些東西,所伴隨而來的挫敗感、失落感,或者覺得自己不如人,這個孩子害怕這樣的感覺。
或許我也會看到這個孩子曾經向父母表達他的需求,可是卻被拒絕那些傷痛的經驗,因為那個經驗已超過了他的慾望,所以為了要避開再一次被拒絕的痛苦,也為了要滿足他的需求,他選擇了偷錢的方式,也許這個孩子在偷錢時,心中有無奈衝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責、罪惡感,那個時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訴父母親們:如果自己內在的世界變了,如果你瞭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我能同樣看到這個孩子內在的世界,可能與這個孩子相處的方式就會不同。你的反應不同,當然你所面對的孩子、孩子與你之間的關係也將會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瞭解“我是一切的根源”,開始往自己的世界看的重要性。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晚回家,會直接責問:“你怎麼這麼晚才回家?我告訴過你多少次,放了學要馬上回家,你怎麼老是不聽話!”同樣的,如果瞭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開始走上“覺察”這條路,你會先看看自己內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麼發生。
有了覺察之後,或許你就會對孩子説:“你比以往晚回來,我一直很着急在等你,放心不下。那是因為我關心你、愛你,我很擔心你在外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因為我對你的關心,才讓我變得那麼着急、煩躁。”
所以我們常常以為玻璃是透明的,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個世界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你所處的四周都是鏡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
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會看到他許多缺點,然而那個人在一百個不同的人眼中,他就會是一百個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個人,到底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個外緣,都只是一面鏡子, 鏡子反射出我們內在的因及生命裏的許多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讓自己有一個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這樣的觀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來附和我們的需要,把所有曾經浪費過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腳步,去覺察一下自己生命裏所有的模式、潛意識及在成長過程中所學會的一些方式。
那些都是幼小時候所學的、都是內心裏無形的繩索,當我們重新覺察後,也可以重新再做選擇,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潛能開發的第一步,這個重點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前幾年熱映的電影阿凡達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就是“我看到”,而看到的又是什麼呢?是表面的看到,還是更深的看到,或者是更深的覺察呢?你知道印第安人見面是如何打招呼嗎?一個會説“我在這裏”,而另外一個會回應“我看到你了”。
我想當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時,當我們的內在已經是一個不同的人時,我們將會用不同的方多來反應,而創造出不同的結果,同時生命也將因此而改變。
當然,“覺察” 並不是理論,它必須要下許多工夫,去和更寬廣的世界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