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競技類節目時突發暈厥,儘管經過三個小時的搶救,可這位年僅35歲的男星還是永遠告別了世界,根據節目組的聲明,高以翔是心源性猝死。
有消息指出事發後他一度心跳停頓,但工作人員並無即時進行急救,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其實不少同類個案中,當下如能採取心肺復甦措施,甚至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絕對有機會挽回一條生命。
運動猝死可怕,適當運動對身體有益卻又無容置疑,但何為「適當」?
運動猝死的個案看似來得突然,其實事前未必毫無預警。心臟科專科醫生張誠謙表示,很多時人們會把一些身體不適視為運動的正常反應,其實運動期間如覺頭暈、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面青唇白等,已是運動過量的警號,應即時停止運動,坐下或躺平休息,減低心臟輸血需用的力,之後亦要調整運動強度。
不少人誤會運動量越大,對身體就越有益,但其實運動量大小需要視乎心臟的負荷能力。
除了留意運動時的身體反應,他亦建議平日多留意運動後的情況,「若感覺身體難以恢復,如持續數天有疲倦、肌肉痠痛、精神欠佳、反應遲鈍,甚至有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亦是運動量超出心臟負擔的反應」。
他提醒,運動要循序漸進,少做運動的人不宜馬上參與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應先讓身體適應後才慢慢增加運動量及強度。
運動前後要注意:
1、身體不適時避免運動。尤其有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症狀時,不應參與劇烈運動,以免病毒感染心臟肌肉,導致心肌炎。
2、運動前不要過飽,飯後身體會輸送更多血液到胃部、腸道等幫助消化,影響供應到其他地方的血液,增加心臟負荷。
3、運動後不要立即休息,身體狀態一時間轉變太大,血管一時間會急劇收縮,血流量減少,應先減慢步伐,讓心臟慢慢適應。
4、運動後避免高温活動如洗熱水澡、桑拿等,運動本身會讓血管擴張,高温活動會讓全身血管持續擴張,增加供血需求,加大心臟負荷。
若不幸發生在身邊,當下我們又是不是束手無策?在出現心律不正或心臟停頓的危急關頭,旁人如果有相關知識,應即時採取心肺復甦,如能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則更理想。
大部分猝死起因是心臟的某條血管阻塞,無法供血到該處的心臟肌肉,導致心肌梗塞。但這並不會即時致死,因其他血管有機會可以補上,維持心臟跳動,但受影響的心肌會打亂心跳,導致心律不正,心臟不能有效泵血到腦部及身體各處,病人就會暈倒、休克,甚至因腦部缺氧或其他器官衰竭而死。
「因此,出現心律不正時,我們希望儘量打斷這個混亂,令心臟能夠自行恢復正常節奏,心肺復甦就有這個作用,而AED更可以偵測到病人心律問題,輸送電擊電走心律不正。」
目前美國和日本的AED設備都已有效覆蓋了機場、火車站、地鐵等公共場合,達到救助目的。但在國內,對於AED的普及仍然推進緩慢。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又被稱「救心機」,儀器操作簡單,設計予未曾接受專業醫護訓練人士使用。
急救除了要知道方法,亦須分秒必爭,不少研究都指心臟停頓後4分鐘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若得到正確心肺復甦急救,約有五至六成的病人能夠存活;相反,一旦超過6分鐘,生存機會只剩兩成,超過10分鐘更只有1至2%。
不過根本性的心肌梗塞問題未解決,病人即使恢復正常心跳,亦要及時送院就醫,而且如果血管阻塞情況嚴重或持續時間長,心肺復甦亦不是萬試萬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