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粽子的清香伴隨着夏日薰風飄散時,端午節就到了。吃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傳統民俗之一,由來已久。隨着時代變遷,粽子的口味也是越來越多。然而,不管吃何種口味的粽子,最終都要以吃得健康為原則。那麼,健康吃粽子需要注意什麼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吧。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起初,粽子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到了晉代才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菜葉等。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味甘性温,有温暖脾胃,補益中氣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箬葉、蘆葦葉、荷葉等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具體來説,箬葉可以活血散瘀、補虛止咳;蘆葦葉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荷葉可以清熱解暑。傳統粽子的餡料多為小棗、赤小豆、板栗、鴨蛋黃、鮮肉等,都是營養豐富的食品。
粽子
隨着時代變遷,如今的粽子已不再拘泥於傳統餡料,口味各異的粽子給了人們很多新選擇。一年一度的粽子甜鹹之爭,可謂是端午節趣事之一。甜味粽包括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等。鹹味粽有豬肉粽、蛋黃肉粽、火腿粽、蝦仁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雙拼粽”。
蜜棗粽子
哪種粽子對健康有利?就粽子而言,甜粽與鹹粽各有特色,沒有好壞之分,根據自己喜好、身體狀況,健康地吃粽子即可。
健康吃粽子記牢這幾點:
煮粽子清香淡雅,軟糯滑膩,口味多樣,頗受人們喜愛。製作粽子的主料糯米,油性和黏性較大,過量進食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再加上肉、蛋黃、蜜棗等配料,更易引起健康問題。因此,建議以下人羣最好不食或少食:
甜甜的粽子
胃腸功能差者:粽子不易消化,容易引起積滯,過量食用會加重胃腸負擔。患有膽結石、膽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最好不吃。
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脂肪含量很高,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應當避免食用,可以選擇紅棗粽和白米粽等品種。
老人和兒童:老人和兒童的消化功能較差,如過量進食粽子,容易消化不良。建議儘量選擇,少油少肉的小粽子,少吃很重要。此外,沒有了牙齒,咀嚼功能差的老人和牙齒還沒發育全的孩子,吃粽子時家人要注意看護,建議分小口細嚼慢嚥,以免誤吸阻塞呼吸道,發生危險。
糖尿病患者:糯米本身血糖反應就過高,所以無論是否是甜粽,都應少吃。建議淺嘗輒止,且最好選擇含有芸豆、紅小豆、燕麥等粗糧、豆類的粽子,一定不能加糖,並且應配合大量的綠葉蔬菜、豆製品等一起食用,以免引起血糖波動。
高血糖
粽子是主食,不是零食。吃了粽子就要相應減少米飯、饅頭、麪條等主食的攝入。
而且,粽子要趁熱食用,以免冷卻後糯米中的澱粉老化回生,更難以消化。
普通健康人羣也應有節制地食用,建議吃粽子時少蘸糖,並配以蔬菜和豆製品。
可以喝些有助於消化的茶水,如山楂茶、綠茶、薄荷茶等;大麥茶、普洱茶、菊花茶適宜與肉粽相配,以起到清熱解膩的作用。食用後也可以吃點山楂,以促進消化。
心靈手巧的朋友多喜歡自己包粽子吃,如果為了降低血糖生成指數可以加紫薯,加玉米,南瓜,燕麥,豌豆,大黃米,小米等粗糧和豆類,為了少用糖可以加葡萄乾,桂圓乾,蔓越莓幹,芒果乾等天然甜味食材,為了口味創新可以把糯米換成西米,加綠茶粉,可可粉等,還可以用茶葉泡米,用雞湯泡米……
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創意一把,在口味創新的同時,也讓粽子的營養變得更加豐富。
給女性朋友推薦一個玫瑰花紅棗粽,將泡好的糯米、紅棗、玫瑰花醬等一起包裹進粽葉中,待煮熟後,可以聞到玫瑰花的馥郁香氣,同時玫瑰花有疏肝解鬱、養顏美容的功效,特別適合女性朋友。
包粽子
粽子應趁新鮮食用
現包的粽子保質期短,大多能保存3~5天,要趁着新鮮儘快食用。新鮮粽子比較“嬌貴”,悶熱會影響口感和品質,若是放在高温環境中,更易發黴變質。
建議,新鮮粽子要低温冷藏,但冷藏時間不要超過三天。放在冷凍室裏粽子建議用保鮮袋密封,以免水分流失。再者,存放時建議與其他食物分開,以免味道混雜,影響粽子的風味。
好了,提前祝朋友們端午節快樂,健康營養吃粽子!
健康科普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