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五位藝術大師背後的非凡女人,每一個都活成了時代傳奇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休閒

  本文轉載自:名利場藝術(ID:wh2dian)

  馮驥才曾説過:“世上有兩種畫家,命運截然相反。

  一種像梵高、莫迪利亞尼和朱耷,生前嚐盡人間的冷漠與窮困,全然不知身後的輝煌;

  還有一種像羅丹和張大千,有生之年就已經坐在寶座上了。”

  縱觀中外藝術史,風雲人物層出不窮。

  光現代藝術界就湧現了諸如傑克遜·波洛克、佈列松、齊白石這些耳熟能詳的藝術家。

  在他們的盛名背後,似乎都有一個(N個)女人在默默地投入。

  然而她們的才情,都被對方的偉大光環所掩蓋。

  如今還有多少人,能記住她們的名字和滿腹的才華呢?

  卡米耶·克洛岱爾

  Camille Claudel

  “我首先是雕塑家,其次才是他的情人”

  卡米耶·克洛岱爾,19至20世紀最優秀的女雕塑家之一。

  她創作了許多世人矚目的作品,是唯一一位能在奧賽博物館(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享有一席之地的女雕塑家。

  但她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身份—— 羅丹的情人。

  羅丹與卡米耶

  長久以來,為眾人所知的是羅丹,以至於忽視了站在他背後的這個美麗的雕塑大師。

  羅丹與卡米耶,他們是師生、情人、合作伙伴,也曾視對方為最大的敵人。

  《羅丹的情人》劇照

  卡米耶倔強、任性而才華橫溢,又以她的美麗和愛情激發了羅丹的靈感。

  她創作的一系列出色作品,令羅丹也暗生幾分妒意。

  與羅丹在一起時,卡米耶活在羅丹的光環之下;離開羅丹後,她依然沒能擺脱羅丹的陰影。

  卡米耶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但她曾在父親琳琅滿目的書庫中博覽羣書,

  少女時代,她已經是一位天資聰穎的雕刻家。

  12歲就完成了第一件雕塑,其才能受到其他藝術家的承認。

  1883年的一天,19歲的卡米耶踏入了工作室的大門,站在這個至少高達6米的工作室裏。

  身邊美女如雲的羅丹,見到卡米耶的時候卻呆住了,以往的一切風花雪月皆為浮雲。

  一種只有天才相遇時才會迸發的火花,一代雕塑大師和這個目光謙卑、卻堅定的少女之間燃起了熊熊大火。

  然而,此時的羅丹已經43歲。

  卡米耶有着寬闊的額頭、藍色的雙眸和性感的嘴唇,

  法國作家兼外交家保羅·克洛岱爾如此形容她的姐姐卡米耶:

  “從來不曾見到一雙這樣美麗的眼睛。”

  卡米耶與羅丹相識後不久,卡米耶向羅丹要了一塊大理石,她想為弟弟保羅刻一尊半身像。

  羅丹給她了。為了表示對他的謝意,卡米耶雕刻了一隻青筋微露的腳送給羅丹,

  而就是這個作品,使羅丹當即決定請卡米耶來做他的助手,參加美術館紀念門廳的大型雕塑工作。

  一天,卡米耶正在腳手架上工作,她無意中看見羅丹用一種曖昧的動作,擺弄着他眼前體態豐腴的裸體女模特兒。

  卡米耶驚呆了,含着眼淚的她,決定再也不要去羅丹那裏。

  第二天一早,羅丹發現卡米耶沒有來。他的助理搖搖頭,建議另外僱一個。

  “不!”羅丹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決定親自去找卡米耶。

  桌上放着的那隻雕刻的腳告訴他,她是個無可替代的助手,一個驚人的雕塑天才。

  卡米耶《女海妖》1904年

  羅丹的登門拜訪,使卡米耶心中的怨恨和委屈煙消雲散。

  很快,卡米耶發現自己愛上了眼前這個滿頭紅髮、鬍子濃密雜亂的中年男人。

  他們熱戀了,並一同住進了羅丹在巴黎近郊新買下的佩安園。

  他們沒日沒夜地sex,雕刻,疏遠了家人和朋友,幾乎與外界隔絕。

  靈感、熱情、技巧和肉體,卡米耶把一切都獻給了羅丹。

  然而,她似乎已經忘記了羅丹作為一個有婦之夫的事實。

  在二人激情爆發的那些年,他們塑造出了一批心醉神迷、激情盪漾的作品,

  其情慾的強度,令那個時代一片譁然。

  《吻》、《地獄之門》以及《永恆的偶像》等雕塑,都是兩人合作的最著名的幾件作品。

  《吻》1884-1886年

  巴黎羅丹美術館藏

  卡米耶《Danae》

  從兩人熱戀時期創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們曾經愛之濃烈。

  卡米耶將自己的青春和熱情,融進了大師手中的黏土。

  《永恆的偶像》1889年

  然而激情總會褪去,不久後,倔強的卡米耶希望成為羅丹的妻子,

  而優柔寡斷的羅丹,卻不願離開他的未婚妻。

  在那樣的年代,與一個年齡相差很大姑娘戀愛,是要跨越社會障礙的。

  對羅丹而言,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社會地位,很可能會無可挽回地喪失。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離開羅丹後的卡米耶,貧窮孤寂的生活,加上世人對其作品的冷漠使她瀕臨絕望,屬於他們的孩子還流產了。

  她瘋狂地打碎自己心愛的作品,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那裏度過了30餘年的光陰。

  1935年5月24日,卡米耶於蒙德維爾格精神病院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掉進了深淵。我生活在一個如此可笑、如此奇異的世界裏。我生活裏的夢想,僅僅是夢魘罷了。”

  當她死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陪在她身邊。

  卡米耶就那樣淒涼地、瘋癲地結束了一生。

  羅丹太偉大了,他如同太陽一般,將卡米耶這顆閃耀的星辰隱沒在自己的光輝中。

  羅丹《卡米耶像》1884年

  李·米勒

  Lee Miller

  "我從未浪費過生命,哪怕一分鐘。

  如果可以重活一次,

  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

  無論思想、身體還是感受。"

  她是當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繆斯之一,

  也是達達主義的奠基人、超現實攝影大師 曼·雷(Man Ray)的一生摯愛。

  曼·雷

  曼·雷與米勒

  如果你是一個攝影迷,一定看過曼·雷著名的《淚珠》與《被毀壞的物體》。

  作為這兩幅經典攝影作品的模特,李·米勒對曼·雷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淚珠》

  《被毀壞的物體》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李·米勒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無數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不僅在離開曼·雷後讓他終生念念不忘,連畢加索都為其傾心主動要求為她畫一幅作品。

  曼·雷十分迷戀米勒的唇

  幾乎達到了瘋狂的地步

  畢加索與米勒(左)畢加索為米勒創作的畫(右)

  她是那個時代的先鋒女性,不為婚姻世俗所束縛,大膽嘗試各種不同的人生角色,

  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終生只為自己而活。

  曾有位情人為米勒特意打造了一副金色的卡地亞手鐲,想讓她專屬於他。

  米勒卻這樣回覆道: “我不想為‘愛’做任何事情,也不想讓你為‘愛’做什麼,我不會嫁給你,我不會和你一起生活,因為我要自由。”

  她也曾拋棄富翁丈夫,來到巴黎追求更高級的“玩樂”,

  與現代主義大師們過着聲色犬馬的日子,成為超現實主義羣體的一份子。

  李·米勒就像一道戒不掉的癮,被眾多藝術家及時尚人士追捧。

  出版巨頭康泰·納仕欽點她為《Vogue》封面女郎,她拍電影、為香奈兒走秀,創辦攝影工作室,親自掌鏡拍攝時尚名流。

  米勒參加香奈兒的時裝發佈會

  她在名利場上如魚得水,卻也會在二戰爆發後,成為 唯一衝鋒前線的女攝影記者。

  她確保深受納粹折磨的難民被曝光給大眾,報道了倫敦大轟炸和解放巴黎等事件,還在希特勒的浴缸裏洗澡自拍。

  米勒在希特勒的浴缸裏

  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名模,一頭扎進交戰火力最猛的區域,與士兵們一同過上了剽悍的戰地生活,最後竟然毫髮無損、全身而退。

  她有着令人羨慕的交際圈,冒險刺激的傳奇經歷,但戰地攝影師的經歷還是不可避免給她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她的後半生一直遭受着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困擾,並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她開始酗酒,對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直到1977年,米勒因癌症去世,享年70歲。

  神秘、美麗、勇敢、前衞、自我、矛盾……都不能完全概括李·米勒的一生。

  這位豔驚四座的不凡女性在幾十年的光陰裏,經歷過太多的瘋狂和浮華,見證過太多的磨難和死亡。

  她是幸運的。

  但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個領域她都酷到極致,獨領風騷。

  馬丁·弗蘭克

  Martine Franck

  “我明白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

  我生性靦腆,

  然而攝影正是一種表達自我的合適方式,

  可以不用交談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 ”

  提到著名的街頭攝影大師,人們往往第一個會想到 佈列松。

  他在1952年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美學觀念,迄今還影響着眾多攝影工作者。

  佈列松

  殊不知,作為同樣卓越的街頭瞬間捕捉者,

  佈列松的第二任妻子 馬丁·弗蘭克,卻因為太過低調而往往被人忽略。

  作為瑪格南少有的女性成員之一,馬丁·弗蘭克以她獨特的氣質和女性的敏感,為瑪格南的攝影哲學注入了人文主義的氣息。

  弗蘭克作品

  或許是受到了丈夫的影響,馬丁·弗蘭克的黑白照片,不管是豐富多彩的孩子活動畫面,街頭的狂歡、激情的景觀、還是令人驚訝的實驗性作品,

  無一不充滿了對生活的樂觀情趣。

  1938年,馬丁·弗蘭克生於比利時安特衞普,父親是當地一名銀行家。

  二戰爆發時,全家人向美國遷移,先是生活在長島,然後是亞利桑那。

  1966年,弗蘭克與佈列松相遇,並在5年後嫁給了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

  弗蘭克鏡頭下的佈列松

  婚後這對夫妻的生活,一直被藝術家和攝影家所包圍,包括瑪格南圖片社的諸多成員。

  但除了婚後那一年,他們曾經一起到前蘇聯旅行和拍攝之外,之後從未在一起拍攝,只是分享各自的作品。

  “我明白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我生性靦腆,然而攝影正是一種表達自我的合適方式,可以不用交談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弗蘭克説道,

  “亨利(佈列松)始終同時批評和鼓勵,以温暖的熱情支持我成為一個攝影家。”

  高超的構圖技巧、對細節的完美把控,以及理性又不失人情味的攝影風格,

  都讓弗蘭克的攝影作品,在那個時代顯得個性鮮明。

  然而弗蘭克自婚後一直拒絕各種商業的利益誘惑,甚至取消了她的第一個展覽。

  因為她不想借丈夫的光環而成名,以至於人們對這樣一位女性攝影天才知之甚少。

  儘管弗蘭克表現得如此低調,但在真正的職業攝影圈裏,她仍擁有極高的地位。

  很多人甚至會把她和佈列鬆放在一起作比較。

  雖然佈列松也承認是妻子的仰慕者,但弗蘭克本人卻認為,任何將她和佈列松相提並論的説法,都是荒謬的。

  這份謙遜令人敬佩。

  李·克拉斯納

  Lee Krasner

  “我很巧地成為了傑克遜·波洛克的夫人。

  人們説我什麼的都有……

  但我還是一個女人、

  猶太人、寡婦、畫家,

  而且,我還是個很獨立的人。”

  抽象繪畫大師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名字如雷貫耳,

  大家卻對 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這個名字知之甚少。

  作為卓越的藝術家波洛克的夫人,

  她是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進行回顧展的少數女性藝術家之一,

  可見她在美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李·克拉斯納被視為抽象藝術的關鍵過渡人物,

  她將20世紀初期的藝術與戰後美國的新觀念聯繫在一起,

  她的作品也在各大拍賣會上獲得了高價。

  李·克拉斯納於1908年10月27日在紐約布魯克林出生。

  她的父母是俄羅斯猶太移民,後來逃到美國,以逃避反猶太主義和日俄戰爭。

  年輕的李·克拉斯納有種囂張的酷

  李是五個孩子中的老四,

  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未來想從事藝術行業,

  高中畢業後就獲得了庫珀聯盟女子藝術學校的獎學金,

  1928年就讀於美國國家設計學院,在這裏她不僅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還深入研究了人體解剖學。

  1937年,她師從最早的抽象主義藝術家之一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在霍夫曼的課堂上,李經常以立體派的方式描繪女性裸體,並通過形式的分裂以及明暗對比來表達張力。

  由此她還得到了蒙德里安的稱讚, “你有着一顆非常火熱的內心,永遠不要丟失它。”

  “創新精神”一直都是李·克拉斯納身上最亮眼的一個標籤,

  “改變就是生活。”是她在1972年接受採訪時説過的一句話。

  李·克拉斯納的繪畫風格十分多變

  與許多其他抽象表現主義者不同,她不滿足於其流派標誌性的風格,

  而是像航海家一樣去冒險,不斷地重新創作,

  不同的規模、顏色和材料媒介,她都嘗試過。

  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多變、永遠有着奇思妙想,從未停止冒險的步伐;

  作為一名妻子,她沒有讓丈夫的光環成為自己追求藝術之路的桎梏。

  她永遠不會像她的丈夫波洛克那樣,成為某種繪畫的代名詞。

  胡寶珠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就是一個有趣的人,

  遇到了另外一個有趣的人。

  作為半路出家的畫師, 齊白石的名聲可以説是從58歲才傳開的。

  別人抱孫兒的年紀,他的事業才開始走上巔峯。

  守得住寂寞,才看得到繁華。

  齊白石的成功,除了良師益友的幫助,還多虧了一個賢內助。

  他少年時娶了童養媳陳春君,婚後她給他生了五個孩子。

  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在他“不務正業”自學畫畫時相伴左右,遊學會友時義無反顧支持,

  更是在他遠離妻兒北漂時,為他選擇了一個年輕的女伴。

  糟糠之妻只能換一種方式陪伴你,就這樣陳春君把 18歲的胡寶珠的送到了57歲的齊白石身邊,他的生命也迎來了第二春。

  齊白石與胡寶珠

  胡寶珠是四川豐都人,曾在湖南湘潭齊白石親屬家當婢女。

  待到1941年,原配夫人陳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後,

  當年的5月4號,齊白石便於老北京最繁華的飯莊慶林春設宴,

  邀胡佩衡、陳半丁、王雪濤等戚友為證,為胡寶珠舉行立繼扶正儀式。

  在別人當爺爺的年紀,齊白石接連當爹,之後幾年裏,胡寶珠為他生下6個孩子。

  有了胡寶珠照顧生活起居後,他更能一心一意放在創作上。

  待到買了房,在北京站穩了腳跟,齊白石已經67歲了。

  胡寶珠 老鼠偷書圖

  胡寶珠陪伴齊白石生活了二十多年,悉心照料齊白石的起居、寒暖、飢飽。

  並且由家庭生活,逐漸步入了齊白石的藝術生活。

  她陪伴他作畫,為他磨墨、取水、調色。

  耳濡目染,見到丈夫的作品多了,

  胡寶珠 蝦蟹圖

  如此這般,齊白石每創作一幅畫後,只要沒有旁人在場,他總叫胡寶珠來品評,然後擇善從之。

  胡寶珠有次興趣而至,便臨摹丈夫的畫,竟然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齊白石看到畫桌上有一幅羣鵝圖,開始以為是自己所作,便揮筆署款作於故都。

  過了一天後,他再拿出這幅畫仔細品味,才發覺原來是夫人的臨摹之作!

  於是題跋更正:此小幅乃寶珠所臨。

  用“生猛”來形容齊白石的一生,一點都不為過。

  78歲時他已經是第12次當爹,

  本以為這次應該會是自己的最後一個孩子,便取名良末,意為最後的孩子。

  然而在83歲時,胡寶珠又懷孕了,只是這一次作為高齡產婦的她難產而死。

  胡寶珠 十七雛圖

  在齊白石剩餘的夕陽歲月裏,始終對這位夫人念念不忘。

  美好的皮囊千篇一律,只有情趣相投的靈魂共鳴,才能使彼此的感情在平凡枯燥的日子裏生出花兒來。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一個有趣的人,遇到了另外一個有趣的人。

  兩個人帶着旺盛的好奇心,一起去探索更豐富的世界。

  你喜歡的他不討厭,他感興趣的你也想去了解,彼此欣賞,又互相包容。

  胡寶珠 佛手雙鼠圖

  縱觀歷史的長河,一些優秀的女性藝術家往往被男性藝術家的光芒所掩藏。

  只有等到若干年以後,這些優秀的女性才得以脱穎而出,同時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一聲感慨的喟嘆。

  但她們依然懷揣着對藝術之路的憧憬與追求,站在“巨人”的背後,日夜拾筆不輟,思如泉湧,為藝術史留下了屬於女性的陰柔色彩。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名利場藝術

  End

  聲明:本文不代表平台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默認遵循微信公眾平台原創轉載規則著名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處理。

  轉載:轉載本公眾號文章文中註明“轉載自公眾號:理想國 (ID:Dreamland427)”,圖片不可添加水印;轉載本公眾號註明轉載的文章請與原公眾號聯繫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