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村”裏成就“小康夢”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同心奔小康】

清明剛過,“石頭村”西井峪村逐漸熱鬧起來。鄉村咖啡館、“網紅景點”餑餑山、石頭巷子裏,隨處可見成羣結隊的遊人拍照打卡,歡聲笑語給古樸的村莊注入了年輕的氣息。

西井峪村,隸屬於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位於府君山北側上元古界地質公園保護區範圍內,清代成村,因四面環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該村歷史文化特色鮮明,坐擁八億年地質石巖。歷史上家家户户以石頭壘屋、建屋,又有“石頭村”之稱。

周雲龍是土生土長的“石頭村”人,他讀完大專便外出打工。2018年,村子的鄉村旅遊發展得越來越紅火,他返回村裏重新修整自家院落,經營起農家院,成為“石頭村”裏第一個回來創業的年輕人。“兩棵銀杏樹”——這是周雲龍給自家民宿取的名字。周雲龍認為:“石牆、青瓦,院落裏兩棵參天的銀杏樹,濃縮了西井峪古樸、自然的美。”

天剛矇矇亮,周雲龍就已經忙碌起來。飄香的廚房裏,熱氣騰騰的烙餅、黃澄澄的山雞蛋,每一樣都是充滿農家特色的早餐。“從去年6月恢復營業起,咱家的民宿基本沒空過,今年春節期間更是每天都住得滿滿當當。”周雲龍説。

周雲龍家的好生意,得益於西井峪村古樸別緻、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色。石頭巷、石頭房、如今都成了西井峪村的“名片”,但以前,這裏卻是困住鄉親們的“石窩窩”。

“小時候總能聽到開山炸石的聲響,有時房子都跟着發顫。山裏污染嚴重,天空常是灰濛濛的,家裏銀杏樹的葉片上總是落着一層塵土。”周雲龍回憶,西井峪村耕地少,村民們尋不到其他賺錢的方式,便以開石採礦為生,周雲龍的父親周志華也曾靠拉車運石勉強養家餬口。

然而,粗放的發展模式,不僅沒讓村民擺脱苦日子,還欠下了大筆“生態賬”。2005年,採石場被叫停,村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周志華給拉石頭的車上了鎖,在自家堂屋擺上八張單人牀,開起了農家院。最初憑藉好風景和低價格熱鬧了幾年,但很快“薄利多銷”的低端路子便不靈了。遊客雖多,但村民一年忙到頭,收入卻不見增長,村民發展鄉村旅遊的積極性大大削弱,遊客也慢慢不願來了。2009年,周志華摘下了農家院的招牌,靠着代代相傳的手藝,幹起了壘石蓋房的活計。

2015年,沉寂的西井峪村迎來了轉機。村莊還是發展鄉村旅遊,但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西井峪村開始走生態文化旅遊的路子,向高質量、精品化方向轉型。鎮村攜手,一方面栽樹植草、修復山體,另一方面加寬路面、鋪設管網,同時引進知名民宿設計團隊,幫助農户提升農家院品質,傳授先進的管理經驗,西井峪村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遊客們又紛紛湧向了西井峪村。

修繕石院、改造正房……周雲龍也將自家小院修整一新。時隔多年,描畫着院內銀杏樹風姿的民宿招牌重新掛上了院牆。2020年,周雲龍家共收入20萬餘元,不少遊客成了小院的“鐵桿粉絲”。

如今走進西井峪村,遠方層巒疊翠、雲捲雲舒,村內景緻秀麗、石巷悠長。據西井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維東介紹,2020年西井峪村旅遊收入超過80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5萬元。

依靠綠色發展理念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天津市薊州區的更多村莊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截至目前,薊州區共有2000多户農家院,旅遊從業人員10餘萬人,西井峪村、郭家溝村、小穿芳峪村等7個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升了鄉村旅遊的質量,也富了村民的腰包。望着遠處的山景,周雲龍表示,自己從沒後悔過回鄉創業的選擇。“現在生活就是理想中的生活,每天過得充實有幹勁兒,日子一天比一天甜。”他説。

(本報記者 劉 茜 陳建強)(劉 茜 陳建強)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5 字。

轉載請註明: “石頭村”裏成就“小康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