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也是歷史上被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歷朝歷代大都將漢字作為統一的官方文字。從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再到漢唐兩代的隸書、楷書與草書等,漢字逐漸成為一門藝術品,而書法也成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漢字發展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湧現了無數優秀卓越的書法家。例如,被譽為“書聖”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出生書法世家的他七歲開始拜師學藝,而後通過遊歷拜訪了諸多著名的書法家,吸收各家所長。
最後其自創出一種優美飄逸、瀟灑豪邁、帶有自身獨特韻味的字體。此外,王羲之還將草、楷相結合,在整個書法發展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深受後人的推崇與敬仰。再如,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他為人正直不阿,而書法也繼承了他的秉性。
顏真卿筆觸剛勁有力,形態豐滿圓潤,被蘇軾評價為“魯公變化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彰顯顏公書法的氣勢如虹。正是有這些勇於創新、不拘成法的書法家們,書法才能在中華文化發展道路上屹立不倒,彰顯永恆的魅力與生命力。
漢字書法演變至今,字體與寫字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書寫漢字都是自右往左豎寫的,如今卻是從左往右橫寫的,漢字書寫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革呢?漢字的豎寫歷史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一直是漢字的書寫規範,而從左往右的橫寫不過是近幾十年才統一的書寫方式。其實,古人豎寫漢字的原因與漢字的書寫載體息息相關。
漢字的豎寫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商朝人熱衷於占卜,不論是涉及到戰爭或是祭祀的重大事件,亦或是日常天氣等生活中的小事,他們都會依靠占卜來判斷事情結果的好壞。古人還會將占卜後的結果記錄在經過焚燒後的龜甲獸骨上。
而龜殼與牛骨在大火焚燒後通常會出現橫、豎兩種裂痕,其中豎向的裂痕更長且痕跡更明顯。因此古人便以豎向的裂紋為天然分界線,豎着鐫刻占卜後的文字。此外,當時大多數的羣體習慣於用右手做事,因此古人統一採取了自右往左的刻字方式。
自周朝起,文字的載體由甲骨轉變為竹簡。竹簡是利用繩線將削製成的竹片串聯起來的書寫材料。相比於木頭,竹子經濟節約,自然成了古人寫字的首選材料。古人將漢字寫於竹簡上,並將其捲成一捆,便形成了一捆沉重的古代書籍。
竹簡通常是自右向左鋪陳開的,而古人習慣於右手持毛筆寫字,左手展開竹簡,因此自右向左豎寫方式最為便捷。倘若自左向右換行,古人執筆的右手會一直觸碰到還未鋪設開的竹簡,令書寫變得極為不便與緩慢。因此,從右自左豎寫的模式成了古人約定俗成的寫字方式。
哪怕是東漢時期出現了紙,後世出現了絲、絹等新型材料,人們也從未改變過豎寫的傳統。到了宋朝,紙張開始普及,併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活字印刷術也開始出現並流行,可古人的書寫方式並未因外界的革新而發生任何改變,仍與千餘年前的古籍保持一致。知識分子倡導漢字書寫改革
直到近代,當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火徹底波及到清王朝,天朝上國的遮羞布才被殘酷掀起,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殘餘了千百年的腐朽與瘡痍。隨着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接踵而來,部分擁有先進思想的國人終於意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殘忍現實,於是國人開啓了長達百餘年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
先進革命家們積極探索西方先進的制度,並推陳出新開闢出一條適合於本國發展的道路,終於使得同世界接軌,煥發新的生機。在先進積極分子學習西方器物再到制度的過程中,流傳了幾千年的漢字書寫方式重新受到關注。
不少知識分子發現在引用外國文字、阿拉伯數字以及標點符號時,豎寫特別不便捷,而西方人“橫寫”的書寫習慣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因此,知識分子們開始提倡變革漢字的書寫方式。1909年,清代文人劉世恩撰寫了一本名為《音韻記號》的書籍,此書是按照“橫行”排版的,目的在於倡導文字與拼音的改革。錢玄同力推“豎改橫”
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首次提出將漢字豎寫改為橫寫。《新青年》曾刊登了錢玄同寫給陳獨秀的公開信件,其中提到了他對漢字“豎改橫”的看法。
錢玄同的想法大致如下:人們站立於屋內,雙眼左右環視周圍比較省力,倘若豎看,俯視與仰視交替進行,會加重眼睛的疲勞感。無獨有偶,閲讀書籍亦是如此,橫向閲讀遠比縱向閲讀省時省力。再者,中國人習慣用右手寫字,鋼筆傳入中國後,寫字速度遠快於毛筆書寫時代。
因此,當人們普遍使用鋼筆寫字時,倘若繼續堅持自右向左書寫的情況,就會導致字的筆墨還未乾,右手就習慣性靠攏在字上的情況出現。這樣一來,字跡不僅變得格外模糊,還影響了整張紙的美觀程度,甚至無法清晰表達文字的意思,還會令手部變髒。
此外,國際上採用的幾乎都是“橫寫”的書寫方式,因此我國最好能夠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推動漢字橫寫改革。錢玄同的觀點一經提出,獲得了社會大眾廣泛的認可與響應,然而由於漢字豎寫的習慣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早已成為根深蒂固的傳統,因此漢字變革的提議並未被採納。
直到新中國成立,陳嘉庚與郭沫若等人提倡漢字橫排編寫,並在全國政協上發表了漢字“橫寫右行”的提案。經過多次商討與會議後,《光明日報》率先使用從左至右的排版方式。1955年,全國十三家出版社陸續使用橫排。到了1956年元旦,《人民日報》正式啓動橫排印刷模式,這也標誌着漢字豎寫的傳統方式徹底終止。
綜上,漢字豎寫是老祖宗遺傳下來的寶貴的財富。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總要進步,漢字橫寫顯然要省時省力,更為便捷,這也是為何“漢字橫寫”的提議踐行七十多年還未有人提出異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