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帶一路”10週年)“西域使者”張騫故里:探尋千年絲路的“古貌”與“新顏”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休閒

  中新社西安9月15日電 題:“西域使者”張騫故里:探尋千年絲路的“古貌”與“新顏”

  作者 楊英琦

  “兒時,我對祖先的印象更多與張騫祠堂旁的桂花樹有關,如今祖先的紀念地仍有桂花香氣,但面對世界各地前來拜謁的遊人,我的心境早已不同昨日。”張騫第67代後裔張利軍説。

  兩千多年前,西漢使臣張騫持節西行,鑿空萬里。自此,絲綢、茶葉與葡萄、胡麻在聲聲駝鈴中往來交織,殊方異類構建起一條貫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張騫因功被封為博望侯,更因其鑿空之績,被譽為中國古代“走向世界第一人”。

  在陝西省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博望侯張騫長眠於此,不遠處,一對樸拙粗獷的漢代石虎守護着陵墓。85年前,隨着印有“博望造銘”四字的封泥出土,張騫墓的真實性得到印證,也使“張騫鑿空”的史實重現世人眼前。

  2014年,張騫墓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固作為張騫故里,也成為人們拜謁、祭祀張騫的聖地。

圖為張騫墓景區的張騫雕塑。 馮詩潔 攝

  “曾有一位意大利導演為拍攝絲綢之路主題紀錄片,專程來城固探訪張騫墓。”張利軍負責接待,他對導演的執着記憶深刻:“那段時間正值酷暑,可他興致勃勃,堅持成行,詳細記錄下許多與張騫有關的文化細節。他認為講述絲綢之路不能不提張騫,不能不來他的故鄉。”

  城固縣位於陝南漢中盆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總面積2265平方公里,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文化座標,自公元前312年設縣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城固聚焦張騫文化,以“絲路文化旅遊區域性目的地”為目標,擦亮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名片。

  在研究、宣傳張騫精神的過程中,張利軍感到張騫文化的輻射範圍愈加寬廣。“尤其在近十年,各行各業的人們來到這座小城,在張騫墓前表達自己樸素的敬仰之情,關心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在我看來,這證明了祖先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精神在今天仍極具感染力與現實意義。”

9月10日,張騫墓景區內肅穆莊嚴,偶有遊人前來拜謁。馮詩潔 攝

  今日的城固,“張騫元素”已融入城市建設及經濟發展各方面。張騫文化廣場、張騫通西域羣雕、博望大道等城市標誌性建築相繼建成;張騫牌漢中仙毫、張騫禮酒、張騫絲綢等產品被先後打造;張騫文化研究會、張騫書畫院、張騫文武學校等團體機構相繼組建……張騫文化已逐步發展為當地乃至漢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遺產。

  同時,隨着研學遊與“博物館熱”興起,依託張騫墓修建而成的張騫紀念館利用拓片、沙盤、VR技術、視頻等全景式展示了張騫生平細節與城固千年的歷史發展軌跡,憑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吸引大量海內外遊人。2023年1月至8月,張騫紀念館已接待研學團遊客逾六千人次,遠超往年同期人數。

  “不是張騫通異域,安能佳種自西來。”葡萄、石榴等“絲路來客”也在城固落地生根——全縣葡萄栽培面積超過3200畝,年產量約5000噸,已成當地民眾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與此同時,產自城固的柑桔也沿着絲綢之路輸往中亞五國及俄羅斯,備受海外食客青睞。

  “我曾有幸沿祖先足跡重走絲綢之路,沿途品嚐了石榴、葡萄,還看到異國街頭種滿了桑樹。”張利軍感慨,雖然跨越千里,各地民眾卻享受着同一味果香、同一片樹蔭。“正如今日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止張騫故里、絲路沿線,正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共享絲路文明帶來的發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