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春:促進休閒發展將成為新形勢下旅遊業恢復的關鍵

李寶春:促進休閒發展將成為新形勢下旅遊業恢復的關鍵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寶春。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旅遊業在去年受到嚴重影響。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發佈的《世界旅遊經濟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旅遊總人數為72.78億人次,同比下降了40.8%,2020年全球旅遊總收入為2.92萬億美元,同比下降了50.9%,相當於全球GDP的比例鋭減至3.6%,為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

隨着外部環境的變化,旅遊業發展也呈現出一些新趨勢,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這些變化中,一是旅遊市場需求更加內向化,各國國內的市場成為支持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相比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受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國內旅遊業也成為各國旅遊業率先恢復的領域。為激發國內旅遊消費,各國紛紛出台扶持政策,中國不少地方也通過開展景區門票免費或折扣的方式促進國內旅遊發展。

在旅遊市場需求更加內向化的過程中,中長距離的觀光旅遊向中短距離度假轉變,低頻次跨區域旅遊向高頻次城市周邊休閒轉變,高密度“扎堆”式旅遊向低密度閒適放鬆轉變,走馬觀花式旅遊向自然和文化深度體驗轉變,旅遊發展因此出現了更多休閒化的特徵。

第二個變化是旅遊產業形態更加多元,疫情給旅遊業造成巨大沖擊的同時,也給一些新興旅遊業態帶來了發展契機。由於自由、安全、私密的優勢,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自駕出遊,進一步帶動了房車露營等相關產業發展;作為相對低密度、高參與的健康旅遊方式,户外運動與疫情之下的旅遊產業發展方向高度契合,其中,體育旅遊呈現出逆勢增長的態勢;更為突出的還有以家庭為主要消費羣體的休閒度假,表現出更強的抗跌性和反彈性。追求個性化、差異化的旅遊產品則成了年輕客羣的選擇,旅遊業態也因此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第三個變化是旅遊變革進程更加明顯。隨着新型技術的加速發展,旅遊正在成為新技術運用的重要場景,旅遊業因此進入新一輪變革期。機器人技術的廣泛使用,降低了旅遊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旅遊業的經營效率;大數據技術讓旅遊產品信息更加精準地觸達消費者,讓旅遊業作為柔性產業成為可能;虛擬現實技術給旅遊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體驗;智慧旅遊技術優化了政府的管理效能,為遊客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時,與技術進步相伴的旅遊商業模式也開始加速變革,旅遊跨界融合發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變得更加普遍。

第四個變化是旅遊發展協作更加迫切。在旅遊活動去中心化的同時,旅遊發展的協作變得更加必要。區域之間,國家之間在促進遊客流動、激活旅遊市場、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的合作更加廣泛,政府、企業和行業組織之間也需要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旅遊業發展。

在未來,根據我們的研究,今年全球旅遊總人數將達95.45億人次,同比增長31.1%,全球旅遊總收入將恢復至4.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3.9%,分別達到2019年的77.7%和75.6%。這其中,國內旅遊將貢獻絕大部分旅遊經濟。我們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遊需求只是被抑制,並沒有消失,而促進休閒發展將成為新形勢下旅遊業恢復的關鍵所在。

我們呼籲,落實民眾休閒權利,進一步培育休閒氛圍,讓休閒成為滿足民眾美好生活新需求的重要載體,廣泛開展休閒教育,增強全社會的休閒意識,讓休閒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內容。同時,休閒產業與旅遊、文化、體育等諸多領域關聯,是極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國內休閒旅遊佔整體旅遊的比重為20%,低於發達國家50%左右的比重;但是隨着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方式轉變,休閒旅遊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將日益增長。

我們要適應消費升級和大眾休閒化消費時代的變化,針對不同消費羣體,大力培育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特色度假產品,積極引導和推動各類休閒新業態的發展,不斷提高休閒產業的供給能力;我們要促進各類休閒市場主體的全面發展,推動各類休閒市場主體的融合發展、跨界發展,鼓勵休閒企業公平競爭,激發休閒企業的創新活力;我們要推動更多的旅遊城市將休閒功能作為城市建設基本功能,增加休閒服務設施,改善休閒公共服務,將滿足市民休閒需求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職責,以發展休閒經濟為重要切入點,推動更多旅遊城市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

新京報記者 王勝男 李木易

編輯 李錚 校對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7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寶春:促進休閒發展將成為新形勢下旅遊業恢復的關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