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古國,塵封的寶藏,相信每個朋友都曾對這些史料中隱藏的神秘國度感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地處西北地區的失落古國——沙陀國,以及傳説中沙陀國的寶藏之秘。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沙陀國是由西突厥的處月部建立的。突厥分裂後,各部落分別加入東西突厥,處月就是西突厥中的一支。
那麼,處月部落坐落於何處呢?
目前史學界對古處月部的發源地有兩種説法:
一説該部落起源於博格多山;
另一説是尼赤金山。
因為處月族人活動的地區在“沙陀”沙漠,所以,處月部又被稱作沙陀突厥。結合其他文獻來看,其實《新唐書》中的説法並不嚴謹。其實,沙陀民族的構成並不僅是處月部,當時的射脾、處密部亦有可能是沙陀民族的一部分。
我們知道,唐高宗時期,大唐曾派大將蘇定方平定西突厥,並在西北地區設立羈縻州。在此期間,沙陀人的祖先拔野歸順了大唐,成為沙陀都督府首位都督。從這以後,朱邪氏的五代子孫先後繼承了都督一職,使沙陀這個名字出現在大唐的史料之中。
不過,我們今天所説的沙陀國,地理位置卻與前文有很大出入。在今距成都市四十五公里的崇州市,有一個叫雞冠山的地方,這座山的海拔約為一千五百米。由於自然環境宜人,這裏就像是人間仙境一樣。我們很難想象,這個風景秀麗的山區,竟是古沙陀國所在。
文章開頭我們便説沙陀民族是西突厥的分支,按理説,該族人應該生活在西北地區,那麼,為何會出現在距新疆千里之外的蜀地呢?
這其中的緣由,還要牽扯到發生在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這場全國範圍的動亂,直接影響了唐朝的未來,也影響了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的發展。在平定叛軍的過程中,作為大唐附庸的沙陀國傾全國之兵,幫助唐軍平定叛亂。因為平叛之功,沙陀國的國王朱邪氏被唐肅宗重賞,獲封驍衞將軍。
從這以後,沙陀國又數次出兵幫助大唐打贏對外戰爭。在吐蕃、党項入侵時,唐軍均得到了沙陀軍的幫助。唐懿宗時期,三千名沙陀士兵幫助大唐鎮壓了龐勳起義。從這以後,沙陀王朱邪氏被賜國姓“李”,並被編入大唐皇族的族譜。從這以後,沙陀王室的子孫均沿用唐朝的賜姓,以李姓自居。
根據文獻的記載,唐末動亂期間,各附屬國均發生動亂,沙陀國亦不例外。在此期間,有一羣沙陀人南下蜀地,在雞冠山地區定居。大唐滅亡後,這些沙陀遺族沿用前朝的國號,建立沙陀王國。不過,史料中對這個王國的記載比較少,目前史學界對崇州沙陀國的瞭解仍停留在當地人的傳説中。
據崇州市的老百姓説,琉璃村就是古沙陀國所在。顯然,這裏極有可能留存着古沙陀國的遺址。為了尋找更多關於這個古國的線索,幾年前國家考古隊來到成都,前往那片神秘的老林中。考古隊乘坐汽車來到雞冠山,汽車沿着山路輾轉而上,抵達琉璃村。
由於,當地交通並不發達,所以,通往村中的山路非常狹窄,僅容一輛車單行通過。入村的一段路是由水泥鋪設的,進村後就只剩毛坯路了。當車行駛到村口時車已無法入村,考古隊員只能下車進山。隨行當地人稱:這座雞冠山裏有不少蛇鼠蟲蟻,當地人常能在山裏看到保護動物,有熊貓、小豹、牛羚等。
考古隊員們爬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均以疲累不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漫長的跋涉後,考古隊員終於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一塊隱藏在青山之中的小平原。據悉,琉璃村總共有三個面積超過一千畝的平壩,而這處小平原正是琉璃村的下壩。
整座下壩阡陌縱橫,有不少民宅坐落其中,考古人員發現這裏的植被覆蓋率很高,沿水平線能看到由淺入深的松柏分佈。山林、小溪、青草、落日、房屋構成了一幅恬靜的圖畫。從地理上來看,這處小平原就像是鑲嵌在羣山之中的一塊美玉。
據隨行的村民介紹,下壩便是沙陀國故址,這裏曾經有一位姓李的沙陀王。當然,如今這座古國已不復存在,住在這裏的是五個組的琉璃村民。據悉,在琉璃村下壩的小溪邊有一座石橋,當地人管這座橋叫“龍橋”。考古人員發現,這座石橋上雕刻着龍的紋樣,從外表來看這座石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當地人説:“這座橋原本早已垮塌,村民們將散落在溪流裏的石料打撈出來後,重組了這座石橋。”由於,這座石橋上有龍的圖案,所以,村民們都説這座橋曾坐落於沙陀王宮的御花園中。除了石橋之外,考古人員還從村民的家裏看到一些雕刻着花紋的石柱和石板。
村民稱,這裏曾經有一座古城遺蹟,村民們的祖先將遺蹟中的石料取回家中砌牆築階。在崇州地區的縣誌中我們能看到,在琉璃村地區有一座“孫姬墳”,該墓的佔地面積約為二十平米。村民稱當地還有不少類似的古墓,遺憾的是這些古墓均遭到盜掘,考古人員已無法從中找到有歷史價值的文物。
一些村民家的房子上還使用了古城遺址中的瓦片,這些瓦片的長度在三十釐米,寬約二十釐米,厚度卻足有三釐米。瓦片上的稜角並不分明,與我們平時見到的瓦片有較大的區別。據村子裏的瓦工介紹,這種瓦片的燒製工藝現已失傳,目前現代人已無法制作出這種做工精細的瓦片。
由這些瓦片築成的屋頂,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村書記王世全的母親楊老已有八十高齡,當考古人員來到王家時老人正在做家務活。為了尋找更多關於古城的線索,考古人員詢問了楊老。楊老説,在她年輕的時候,這裏還流傳着不少關於古沙陀國的傳説。
不過,現今知道這些傳説的人越來越少,這座古城正逐漸被人們遺忘。據老人所説,曾經這裏出現過一位姓李的帝王,他曾是沙陀的貴族,帶領族人在這裏保衞大唐疆土。大唐覆滅以後,這位帝王以民族為國名,建立了沙陀國。沙陀國建立以後沙陀王的妻子不遠千里從長安來到西南蜀地,成為沙陀國的第一位王妃。這位王妃便是孫姬墓的墓主人。
不過,由於唐末戰亂頻繁,沒過多久便有敵人入侵了這片世外樂土,軍隊洗劫了這座建立了不久的城池。在敵軍攻城的過程中,已懷胎十月的孫姬躲在皇宮的樓上,她的孩子便出生在戰亂之中。可惜的是,因為當時的局面太過混亂,孫姬抱着剛剛出世的兒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嬰兒從樓上掉落摔死了。後來,人們將孩子摔死的地方稱作“漏兒壩”。
沒過多久,在城外與敵軍作戰的沙陀王戰死疆場,沙陀王的死訊傳到皇宮後,悲痛欲絕的孫姬用白綾自盡。後來,沙陀人為了安葬孫姬,找了一塊風景秀麗的地方修陵,並種了一棵白果樹作為標識。時至今日,村民們每年都會在二月、六月和冬月這三個月來到這裏祭拜這位素未謀面的沙陀王妃。
那麼,沙陀國的敵人究竟是誰呢?
據當地村民稱,滅掉沙陀的是北宋。顯然,這些傳説中存在漏洞,若沙陀是在唐滅亡後建立的,沙陀滅國時應該已經過了數代沙陀王。當然,畢竟當地人亦對這段歷史瞭解不多,所以,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沙陀於宋初建國,或沙陀國被其他五代十國勢力所滅。
既然,沙陀國是一個小王國,那麼,該國國庫中的財寶又去了哪裏呢?
當地有一處遺址“佛爺寺”,在這座廟的大門兩旁有一副楹聯,上面寫着:“上七步下七步,要撿金銀七七步。”
這幅楹聯説的是什麼呢?
村民説:“這就是沙陀寶藏的‘密碼’,只要按照楹聯中説的尋找,就能發現沙陀王留下的寶藏。”傳説,自沙陀滅亡以後,曾有無數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尋找寶藏所在,卻沒有一人能得逞。
後來,有個和尚來到這裏,一眼就看出了楹聯之中的門道。原來,廟裏供着的佛像就是純金打造的,只不過外面用油漆漆成了其他顏色罷了。在楹聯之中出現了四個“七”,實際上就是“漆”的諧音而已。
不過,當地村民們堅信,這座金佛只是沙陀寶藏中的冰山一角,一定還有更多沙陀寶藏埋在不為人知的地下。這個傳説竟與《連城訣》小説中的大寶藏如出一轍,而且寶藏埋藏的年代亦相近。那麼,究竟古國寶藏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人們以訛傳訛杜撰出來的呢?
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推進,定能揭開沙陀寶藏之謎。
參考資料:
【《沙陀國》、《新唐書》、《連城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