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失落的古国,尘封的宝藏,相信每个朋友都曾对这些史料中隐藏的神秘国度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地处西北地区的失落古国——沙陀国,以及传说中沙陀国的宝藏之秘。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沙陀国是由西突厥的处月部建立的。突厥分裂后,各部落分别加入东西突厥,处月就是西突厥中的一支。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那么,处月部落坐落于何处呢?

目前史学界对古处月部的发源地有两种说法:

一说该部落起源于博格多山;

另一说是尼赤金山。

因为处月族人活动的地区在“沙陀”沙漠,所以,处月部又被称作沙陀突厥。结合其他文献来看,其实《新唐书》中的说法并不严谨。其实,沙陀民族的构成并不仅是处月部,当时的射脾、处密部亦有可能是沙陀民族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唐高宗时期,大唐曾派大将苏定方平定西突厥,并在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州。在此期间,沙陀人的祖先拔野归顺了大唐,成为沙陀都督府首位都督。从这以后,朱邪氏的五代子孙先后继承了都督一职,使沙陀这个名字出现在大唐的史料之中。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不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沙陀国,地理位置却与前文有很大出入。在今距成都市四十五公里的崇州市,有一个叫鸡冠山的地方,这座山的海拔约为一千五百米。由于自然环境宜人,这里就像是人间仙境一样。我们很难想象,这个风景秀丽的山区,竟是古沙陀国所在。

文章开头我们便说沙陀民族是西突厥的分支,按理说,该族人应该生活在西北地区,那么,为何会出现在距新疆千里之外的蜀地呢?

这其中的缘由,还要牵扯到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这场全国范围的动乱,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未来,也影响了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的发展。在平定叛军的过程中,作为大唐附庸的沙陀国倾全国之兵,帮助唐军平定叛乱。因为平叛之功,沙陀国的国王朱邪氏被唐肃宗重赏,获封骁卫将军。

从这以后,沙陀国又数次出兵帮助大唐打赢对外战争。在吐蕃、党项入侵时,唐军均得到了沙陀军的帮助。唐懿宗时期,三千名沙陀士兵帮助大唐镇压了庞勋起义。从这以后,沙陀王朱邪氏被赐国姓“李”,并被编入大唐皇族的族谱。从这以后,沙陀王室的子孙均沿用唐朝的赐姓,以李姓自居。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根据文献的记载,唐末动乱期间,各附属国均发生动乱,沙陀国亦不例外。在此期间,有一群沙陀人南下蜀地,在鸡冠山地区定居。大唐灭亡后,这些沙陀遗族沿用前朝的国号,建立沙陀王国。不过,史料中对这个王国的记载比较少,目前史学界对崇州沙陀国的了解仍停留在当地人的传说中。

据崇州市的老百姓说,琉璃村就是古沙陀国所在。显然,这里极有可能留存着古沙陀国的遗址。为了寻找更多关于这个古国的线索,几年前国家考古队来到成都,前往那片神秘的老林中。考古队乘坐汽车来到鸡冠山,汽车沿着山路辗转而上,抵达琉璃村。

由于,当地交通并不发达,所以,通往村中的山路非常狭窄,仅容一辆车单行通过。入村的一段路是由水泥铺设的,进村后就只剩毛坯路了。当车行驶到村口时车已无法入村,考古队员只能下车进山。随行当地人称:这座鸡冠山里有不少蛇鼠虫蚁,当地人常能在山里看到保护动物,有熊猫、小豹、牛羚等。

考古队员们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均以疲累不堪。功夫不负有心人,经漫长的跋涉后,考古队员终于见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一块隐藏在青山之中的小平原。据悉,琉璃村总共有三个面积超过一千亩的平坝,而这处小平原正是琉璃村的下坝。

整座下坝阡陌纵横,有不少民宅坐落其中,考古人员发现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很高,沿水平线能看到由浅入深的松柏分布。山林、小溪、青草、落日、房屋构成了一幅恬静的图画。从地理上来看,这处小平原就像是镶嵌在群山之中的一块美玉。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据随行的村民介绍,下坝便是沙陀国故址,这里曾经有一位姓李的沙陀王。当然,如今这座古国已不复存在,住在这里的是五个组的琉璃村民。据悉,在琉璃村下坝的小溪边有一座石桥,当地人管这座桥叫“龙桥”。考古人员发现,这座石桥上雕刻着龙的纹样,从外表来看这座石桥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当地人说:“这座桥原本早已垮塌,村民们将散落在溪流里的石料打捞出来后,重组了这座石桥。”由于,这座石桥上有龙的图案,所以,村民们都说这座桥曾坐落于沙陀王宫的御花园中。除了石桥之外,考古人员还从村民的家里看到一些雕刻着花纹的石柱和石板。

村民称,这里曾经有一座古城遗迹,村民们的祖先将遗迹中的石料取回家中砌墙筑阶。在崇州地区的县志中我们能看到,在琉璃村地区有一座“孙姬坟”,该墓的占地面积约为二十平米。村民称当地还有不少类似的古墓,遗憾的是这些古墓均遭到盗掘,考古人员已无法从中找到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一些村民家的房子上还使用了古城遗址中的瓦片,这些瓦片的长度在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厚度却足有三厘米。瓦片上的棱角并不分明,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瓦片有较大的区别。据村子里的瓦工介绍,这种瓦片的烧制工艺现已失传,目前现代人已无法制作出这种做工精细的瓦片。

由这些瓦片筑成的屋顶,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村书记王世全的母亲杨老已有八十高龄,当考古人员来到王家时老人正在做家务活。为了寻找更多关于古城的线索,考古人员询问了杨老。杨老说,在她年轻的时候,这里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古沙陀国的传说。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不过,现今知道这些传说的人越来越少,这座古城正逐渐被人们遗忘。据老人所说,曾经这里出现过一位姓李的帝王,他曾是沙陀的贵族,带领族人在这里保卫大唐疆土。大唐覆灭以后,这位帝王以民族为国名,建立了沙陀国。沙陀国建立以后沙陀王的妻子不远千里从长安来到西南蜀地,成为沙陀国的第一位王妃。这位王妃便是孙姬墓的墓主人。

不过,由于唐末战乱频繁,没过多久便有敌人入侵了这片世外乐土,军队洗劫了这座建立了不久的城池。在敌军攻城的过程中,已怀胎十月的孙姬躲在皇宫的楼上,她的孩子便出生在战乱之中。可惜的是,因为当时的局面太过混乱,孙姬抱着刚刚出世的儿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婴儿从楼上掉落摔死了。后来,人们将孩子摔死的地方称作“漏儿坝”。

没过多久,在城外与敌军作战的沙陀王战死疆场,沙陀王的死讯传到皇宫后,悲痛欲绝的孙姬用白绫自尽。后来,沙陀人为了安葬孙姬,找了一块风景秀丽的地方修陵,并种了一棵白果树作为标识。时至今日,村民们每年都会在二月、六月和冬月这三个月来到这里祭拜这位素未谋面的沙陀王妃。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那么,沙陀国的敌人究竟是谁呢?

据当地村民称,灭掉沙陀的是北宋。显然,这些传说中存在漏洞,若沙陀是在唐灭亡后建立的,沙陀灭国时应该已经过了数代沙陀王。当然,毕竟当地人亦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沙陀于宋初建国,或沙陀国被其他五代十国势力所灭。

既然,沙陀国是一个小王国,那么,该国国库中的财宝又去了哪里呢?

当地有一处遗址“佛爷寺”,在这座庙的大门两旁有一副楹联,上面写着:“上七步下七步,要捡金银七七步。”

这幅楹联说的是什么呢?

村民说:“这就是沙陀宝藏的‘密码’,只要按照楹联中说的寻找,就能发现沙陀王留下的宝藏。”传说,自沙陀灭亡以后,曾有无数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寻找宝藏所在,却没有一人能得逞。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后来,有个和尚来到这里,一眼就看出了楹联之中的门道。原来,庙里供着的佛像就是纯金打造的,只不过外面用油漆漆成了其他颜色罢了。在楹联之中出现了四个“七”,实际上就是“漆”的谐音而已。

不过,当地村民们坚信,这座金佛只是沙陀宝藏中的冰山一角,一定还有更多沙陀宝藏埋在不为人知的地下。这个传说竟与《连城诀》小说中的大宝藏如出一辙,而且宝藏埋藏的年代亦相近。那么,究竟古国宝藏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人们以讹传讹杜撰出来的呢?

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定能揭开沙陀宝藏之谜。

参考资料:

【《沙陀国》、《新唐书》、《连城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084 字。

转载请注明: 这个消失的国家,寺庙前竟有一副对联,谁能破解就能得到大批宝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