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9月17日電(記者 潘一僑) 在鄭州的黃河岸邊隱藏着一個美麗小村莊—馬渡村。這個鄭州黃河段少有的臨水村莊,裏面可藏着700多年前的故事。9月16日,“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採訪團來到這裏,漫步在馬渡村整潔寬敞的道路上,兩側或綠草茵茵,或花開燦爛,猶如世外桃源。
而誰能想到當年這裏的路面比房子的地基還要低,一下雨就會出現雨水倒灌,又因臨近黃河受災非常嚴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村民口中以往的馬渡村。
依偎黃河岸 村落煥生機
鄭州市金水區馬渡村緊鄰黃河南岸,下轄馬渡、郭當口、小莊3個自然村,8個村民組,全村576户,2600餘人,土地總面積6400餘畝。馬渡村於2008年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造,2010年羣眾回遷。為高度契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底,馬渡率先開啓“美顏模式”,實施內外兼修,如今這裏,一個個農家小院幽雅靜謐,一排排小樓錯落有致,秋來處處皆風景。
以馬渡村村委會為中心,現在這裏四周建設了500多套三層、聯排式村民新居,每户新居的面積有310平方米。目前村民已全部搬進了新居,不少村民在自家小院裏搭起葡萄架、假山水池等來裝點新居,且在每户樓房外面增設了室外樓梯,便於村民以後開設農家飯店和農家賓館,開展家庭經濟。
馬渡村第一黨支部書記尹金領向記者透露了這樣的細節:“我們這裏不管你是否是幹部、不分貧富,大家分到的房子面積都是一樣大的。所以鄰里關係和諧,大家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
馬渡險工凸顯新理念 生態廊道景色如畫
黃河千里奔流而來,來到鄭州已是地上河,緊貼着堤岸的大河也給堤外遼闊的田野帶來過危害,馬渡大堤也曾是一處險工地段,大堤上整齊碼放的石方,隨時準備着封堵險患。曾經狂怒的黃河,早已安瀾。
作為黃河鄭州河段修建最早的一處險工,馬渡險工已經走過了整整三百年的時光。今日的馬渡險工,流傳着也展示着“泥馬渡康王”的傳説,呈現着傳統治河技藝和治河文化的內容。據金水區興達路街道辦事處黨建辦副主任薛王穎介紹,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的引領下,金水區境內的6.9公里險工再次進行統一提升和修繕,除了傳統的綠化工程,街道還成立專班監測險情。
在馬渡引黃閘東側有一個佔地2500平方米的觀河廣場,站在觀河廣場的觀景台上,黃河橫亙於眼前,上游依約可以看到鄭新黃河大橋,向東則是京港澳高速劉江黃河大橋赫然在目。長空飛雲,長河棲鳥,意境開闊,心胸爽朗。興達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裏已經成為鄭州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黃河沿岸鑲“新邊” 村美民富百姓安康
美麗鄉村建設除了讓村民感受到幸福,已經建成的“幸福灣”鄉村民宿也成為人們遊覽黃河之時的休閒娛樂地首選之一。
“幸福灣”鄉村民宿負責人範榮娜之前是做城市民宿的老闆,當她看到在雲南大理、海南三亞出現很多集羣式的民宿時,一直也想嘗試在家鄉做起來,而黃河岸邊的馬渡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立刻讓她下定決心,在這裏開發了這個集羣式民宿。
據她介紹,目前民宿共有12棟樓,11套民宿。6月中旬到現在,接待遊客大概有5000多人,營業額達到幾十萬。她説剛看完預訂率,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這裏的民宿已全部被預定。
“幸福灣”的打造建設不但為振興鄉村經濟注入了一份新活力,為周邊農民增收提供了一個新平台,還為廣大市民遊玩貢獻一個新去處。田園變樂園、農房變客房,農區變景區的創新正在馬渡村實現。
馬渡村伴水而生,如今,“綠為底、水為帶、業為基、人為本”的複合型發展態勢正在形成,鄉村發展與黃河大堤連為一體。在確保黃河安瀾基礎上,馬渡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提升、旅遊休閒配套、持續增強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讓黃河岸邊羣眾時時受到母親河的滋養,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