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陀山下,位於北京市延慶區東部的張山營鎮本是一處山水相依的安靜田園,但因2015年以來北京冬奧會籌辦,這裏逐漸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鉅變:原來地處窮鄉僻壤的農家小院被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冬奧人家”,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原來揮舞鞭子的羊倌,現在變身滑雪教練⋯⋯冬奧春風吹來,海陀山下萌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延慶農民滑雪隊正在進行滑雪訓練。
新機遇
年輕人的流量經
臨近2022年春節,在海陀山下的延慶賽區張山營鎮後黑龍廟村的一家“冬奧人家”,訂單向雪花一樣飛來。經營者張海超忙得不亦樂乎,“冬奧會自帶流量,正是因為有了它,精品民宿才會這麼火。”
▲農民家門口就業成民宿“管家”。
後黑龍廟村地處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所在地張山營鎮,距賽場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村莊內,街道乾淨整潔,村舍房屋現代簡約、設計感十足,忙進忙出的也大多是年輕人。
走進“冬奧人家”2號院,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方形室外泳池、兩處高低錯落的灰色建築:矮的為玻璃房,高的一處建有挑高空間,灰色外牆和黑色鋼筋透着現代簡約風。走進其中,五米挑高、旋轉的鐵質樓梯、原木傢俱,整個陳設頗為原生態。屋內轉轉,隨處可見冬奧元素,“冰墩墩”“雪容融”的玩偶抱枕、“冬夢”“飛躍”剪紙窗花、模仿冬奧會開幕式的國旗串聯景觀,冰壺桌遊等,吸引入住的小朋友體驗玩耍。
張海超是土生土長的張山營人。2016年,看到冬奧會籌備如火如荼,又聽説張山營鎮要打造“冬奧冰雪休閒小鎮”,原本在外做生意的他決定返鄉創業。“冬奧會為張山營鎮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希望通過這些精品民宿、鄉村旅遊,幫城裏人實現冬奧夢。”張海超説。
和後黑龍廟村集體合作,張海超流轉村民的閒置老院,開起了精品民宿,並將其打造為“冬奧人家”。如今,全村19處“冬奧人家”全年入住率達70%,一次性可接待遊客300人,年均接待遊客20000餘人次,此次他們將借冬奧契機,敞開懷抱迎接國內外遊客,為他們帶來鄉村體驗。
家門口的新生活
昔日暮氣沉沉的老村火起來了。依靠“冬奧人家”,村民們不僅將租金收入囊中,還在民宿就業,村集體也因此獲得收益分紅。
每天十一時許,待客人退完房,保潔員趙金花便忙碌地打掃起來,為迎新一撥客人做準備。
對於在後黑龍廟村住了幾十年的趙金花來説,雖説院兒還是那個院兒,但已從破落院變成“致富院”。趙金花今年50歲,2019年以前,她家還是年收入不足萬元的低收入户。“家裏三口人,一共5畝玉米地,辛苦一年,最多打4000公斤糧食,年頭好了賣個6000元。”趙金花説,儘管其丈夫出去打零工貼補家用,可一年下來還是“兜裏沒錢,日子沒盼”。
高端民宿點燃了趙金花一家生活的希望。2019年以來,種了一輩子地的她應聘上崗,當起了民宿保潔員。“在家門口上班,能照顧家裏,一個月交完五險還能存2500元。”趙金花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冬奧人家”過上新生活的不止趙金花。下營村村民、34歲的王豔玲已在“冬奧人家”擔任民宿管家2年多,引導客人掃碼測温、辦理入住、進院引導、參觀介紹,主動詢問客人需求⋯⋯這位曾經的“家庭主婦”,儼然一位職業白領。
像趙金花、王豔玲一樣,不少張山營鎮當地人在民宿就了業,擔任起管家、保潔、修理工、咖啡店店員等。依靠着民宿產業帶動,2019年後黑龍廟村一舉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獲評“美麗鄉村”,2020年還一躍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民宿庭院內,各種冬奧會飾品琳琅滿目。
村集體壯大了,實惠反哺村莊發展和百姓生活。村裏村外道路鋪設一新,小廣場上文化牆、健身器材一應俱全,葡萄、鹹鴨蛋等山貨賣上了“高端價格”;村莊美了、發展好了,村民們心也齊了,搞起了“垃圾分類”,幹啥事兒都朝前看。一個小村莊,借冬奧駛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新身份
羊倌教練員
延慶區張山營鎮是冬奧會延慶賽區所在地,也是海陀山下農民滑雪隊隊長郎恩鴿長大的地方。他曾是一名“羊倌”,如今卻拿下了瑞士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一級教學證書,華麗轉型為國際滑雪教練。
▲郎恩鴿拿到滑雪教練指導員教學證書。
郎恩鴿的故事始於兒時的“滑雪夢”。“小時候,一下雪,我就和小夥伴們去山坡上開拓出一條雪道,‘哧溜’滑下來。最開始是坐着,後來膽子大了,就試着站起來,摔了也不怕,喜歡這種飛馳的感覺。”郎恩鴿追憶着過往。
在申辦冬奧前,張山營鎮只是一個普通的京北小鎮。當時的郎恩鴿以養羊為業,最多時家裏圈養了300多隻羊,雖説收入還不錯,但污染環境,不算個長久營生。
申辦冬奧成功,延慶上下全力籌備着,封山育林、保護生態。郎恩鴿説,不能為了自家營生給冬奧小鎮的青山綠水添堵。2015年,他把300多隻羊一賣,重拾起了孩童時候的滑雪夢。
於是,他召喚來幾個發小兒,一起在家附近的萬科石京龍滑雪場練了起來。2017年7月11日,他們成立了延慶第一支農民滑雪隊,隊員個個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兩個雪季下來,他們向專家、教練、瑞士來的滑雪高手等各種專業人士學習、請教,駐紮雪場、苦練本領。2017年12月,滑雪隊成立的第一個雪季,就有11名隊員經過考試順利獲得瑞士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一級教學證書。
一年下來,農民滑雪隊的事蹟傳開了。不少滑雪愛好者自發加入,滑雪隊隊員從10多位增加至30名。從2017年成立至今,海陀農民滑雪隊已有隊員66人,其中取得國家級滑雪指導員證書的有33人,有10人取得瑞士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證書,成為延慶區冰雪運動的主力隊伍。
社工裁判員
1975米,這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賽道的全長;千分之一秒,是雪橇比賽項目計時的最小單位。雪橇每一個部位的精準數值,李偉和同事都爛熟於心。
李偉是地地道道的延慶人,他的工作是為冬奧會測試賽雪橇項目做裁判。雪橇比賽,採用千分之一秒的計時,也就是説,輸贏往往就在千分之一秒之間。嚴把數據關的,正是李偉等國內技術官員和國際雪橇聯合會的技術官員。
在正式比賽前,李偉和同事要進行嚴格精細的測量:雪橇的重量及長、寬、高,各個零件間隙,運動員本人及其裝備配重等,事無鉅細。每一項,都精細到毫米:橇刃中部兩個螺絲之間的最大距離、兩頭螺絲與邊刃的最大距離、橇刃的弧度半徑、雙人雪橇底部的兩刃距離⋯⋯一個數據也不能錯,連橇刃的温度都有固定範圍——“温度會干擾摩擦力,進而對比賽數據產生影響。冰温不同,橇温測量標準也有差異,必須嚴格參照標準,保障安全、公平。”李偉説。
如今李偉對國際賽事標準如數家珍,但幾年前,他還只是延慶區的一名普通社工。與雪結緣始於2017年,那時李偉申請加入了剛剛成立的海陀農民滑雪隊。“我最開始根本不會滑雪,摔跤摔到懷疑人生。”回憶最初,李偉笑起來,“家人都勸我‘別滑了,都35歲了,太危險了’,我仔細考慮,還是選擇了堅持滑。我相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未來在延慶,冰雪運動一定是熱門兒,誰掌握了滑雪技能,誰就有更多就業機會。”
那時,延慶在全區開展大培訓,免費培養冰雪運動學員。在老師的帶領和自身努力下,李偉陸續考取了國家職業資格認證五級證書(滑雪指導員)、高山滑雪二級裁判證書等,成為一名滑雪教練員、裁判員。然而,心懷夢想的他並沒有因此止步。“進了冰雪這道門,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李偉説,2019年,在延慶區體育局推薦下,他又報名參加了北京冬奧組委雪橇項目國內技術官員培訓班,苦學、勤練,成功通過全英文筆試、面試,取得了雪橇項目裁判員的資格。
2018年,李偉赴崇禮擔任國際雪聯高山滑雪裁判員,並被評為優秀裁判員。2021年2月、11月的“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活動中,他都擔任了雪橇項目裁判員,在國際雪橇聯合會技術官員的指導下工作、學習。“即將舉辦的冬奧會上,我期望自己能有幸參與,為冬奧服務、向世界展現中國裁判員的職業技能和風采!”李偉充滿期待。
農民安防員
冬時節,小海陀山銀裝素裹、巍峨壯美。山頂,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7條賽道蜿蜒而下,全長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900米,這是國內首個符合冬奧會標準的高山滑雪比賽場地,全世界的高手將在高山滑雪這項被稱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的項目上一決高下。
其中一條訓練道上,散佈着幾個紅色身影。寒冬時節,白天山頂温度已近-20℃,他們腳踩雪地冰爪,戴着頭盔、手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一條訓練道中部,兩側的防護鋼架剛剛架好,鋼架上拉着兩條鐵索,上面的安全鎖釦固定着一張紅色安全網,安全網外就是深不見底的山崖。距離山崖邊不到半米,閆慶生踩實站穩,手持植樹機,將機頭伸進厚實的雪層中,打出一個50多釐米深的雪洞,將一塊地錨放到雪洞中、覆蓋壓實,再將安全網與地錨牽引出的固定繩緊緊拴好。“一二、拉,一二、拉!”閆慶生和同事一人一頭,用力喊着,一呼一吸間白氣透過口罩在空中升騰。他們手腳齊上,全力扯動着安全網,再三確保其牢固不動,才放心地走向下一段賽道。
閆慶生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事器材部的一名安全防護員。“安全防護員,主要負責給雪道安裝防護設備。高山滑雪賽道落差大、速度快、危險係數高,有了安全網就等於為運動員們築起一道安全屏障。”閆慶生説着,在他身後,幾條長長的雪道兩側,紅色的安全網、防隔斷網裙、防護墊等已架設完成。距離天黑還有兩個小時,他們加緊腳步,繼續趕往下一段賽道架設安全網。
很多人不知道,26歲的閆慶生本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民小夥兒。近年來,舉辦地延慶因為冬奧發生鉅變,也為閆慶生帶來新的人生機遇。“我喜歡滑雪,2011年開始自學滑雪。2017年,海陀山下一支由延慶農民組成的滑雪隊成立,我一想,這是我們農民自己的組織啊,一瞭解,滑雪技術個頂個的厲害,還免費教青少年滑雪,於是就加入了。這一加入,成了正規軍,延慶區請國內外教練教我們,我考取了瑞士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一級教學證書、高山滑雪三級裁判證書,成了專業的滑雪教練!”閆慶生頗為驕傲地回憶着。
2020年10月,由於滑雪技能高超、幹事踏實認真,閆慶生成功應聘成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事器材部的一名安全防護員,贏得了在家門口服務冬奧的機會。“成為安全防護員,會滑雪是基本技能。安裝防護網的各個點位,要麼滑雪要麼穿雪爪,考驗的都是腳下的功力。同時,還需要吃苦耐勞、膽大心細,才能保證每一段防護網都是牢固安全的。”閆慶生説。
這位因為冬奧吃上“冰雪飯”的農民小夥兒,對未來充滿期待:“我不僅有了一技之長,還成為冬奧賽區的建設者,我要繼續努力,向更高的滑雪運動技能發出挑戰!”
冬奧會刊記者 方非 攝
來源 客户端 冬奧會刊|記者 李瑤
編輯 韓燁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