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4月22日電(記者林凡詩、胡佳麗)四月,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口保護站春意正濃。清晨,幾縷陽光透過葉縫灑落在地上,陣陣山風仍帶着些許寒氣,熟睡了5個月的鱷蜥,緩緩爬出人工模擬的冬眠“洞穴”。
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口保護站站長黃榮。
鱷蜥是一種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別是側扁的尾巴又似鱷魚的爬行動物,主要分佈在我國廣西、廣東等地,是國家Ⅰ級保護動物,自第四冰川紀末期就存在於華南地區,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在河口保護站,站長黃榮與5名站裏的同事,都是這些鱷蜥的“奶爸”。“這些剛結束冬眠的鱷蜥,還在‘犯懶’。”説話間黃榮揭開養殖池的防鳥網,記者看到幾隻鱷蜥趴在池中的樹枝上,一動不動,只看到肚皮在一鼓一鼓地呼吸,還有幾隻鱷蜥將身體浸在水裏,露出頭部。在另一個小型保育池裏,十多隻鱷蜥寶寶簇成一團,它們的頭頂都有一塊三角黃斑,黃榮説,這是鱷蜥小寶寶新生的標記,“它們還沒有滿月,有些嬌氣,餵食稍有不慎就難以存活。”
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瑤山地區,大部分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境內,森林覆蓋率96.1%,是一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鱷蜥種羣數量稀少,人工繁育成為維持鱷蜥種羣數量的重要手段。同時,為了保護鱷蜥的野外種羣和棲息地,在鱷蜥分佈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河口保護站承擔了大瑤山保護區內鱷蜥的人工繁育任務。
“鱷蜥膽小又嬌氣,照顧它們可是要費很大工夫。”黃榮説,鱷蜥對生活環境有着非常嚴苛的要求,人工繁育鱷蜥需要模擬他們的原生環境,“它們喜歡生活在溪溝等有水的地方,我們特意將山泉水引入池中,但水位不能太高,它們的皮膚很脆弱,要保持環境清潔,否則容易生皮膚病……”黃榮與記者唸叨着養殖鱷蜥的“能與不能”,滔滔不絕。
照顧這些鱷蜥成為黃榮與保護站同事們日常工作重要部分,每天早晚,黃榮與同事們都要來查看鱷蜥的生活情況,並做好記錄。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下,如今河口保護站人工繁育有近百隻鱷蜥,近幾年每年新增的人工繁育鱷蜥數量都在20只以上。
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黿、鱷蜥、蟒蛇、熊狸、雲豹、林麝和金斑喙鳳蝶7種,還有銀杉、瑤山苣苔、南方紅豆杉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金秀瑤族自治縣副縣長趙德乾介紹,近年來,金秀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隨着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少當地羣眾加入生態保護隊伍中,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如今大瑤山孕育出的‘寶貝’越來越多,除了朝夕相處的鱷蜥,我在巡護路上也碰到了越來越多的動物。”黃榮點開手機中的智慧巡護軟件,準備和同事又一次開啓與瑤山“精靈”的邂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