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十大古都之一北京而言,興建了很多寺廟以供人們前往朝拜。例如潭柘寺、白馬寺、廣濟寺、法源寺等眾多寺廟。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寺廟成為了我們旅遊的景點,供人蔘觀遊覽。
那麼今天就來介紹下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村的寺廟-雲居寺。它距市中心70公里。佔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羣構成中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
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寺院佔地面積0.07平方公里,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20世紀40年代毀於日軍炮火中。解放後,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
雲居寺的南北有兩座遼塔對峙,南塔又稱藏經塔,地下有藏經穴,塔已無存。北塔是遼代磚砌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始建於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造型極為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這種造型的遼塔,十分少見。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為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間所建。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
寺內及周圍山上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十餘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經創始人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為紀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經事業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為著名。
四座唐塔都有明確的紀年,分別為太極元年石塔、開元十五年石塔、景雲二年石塔、開元十年石塔。
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層,分單檐和密檐式兩種,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種佛像,其中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內壁雕刻有一個供養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斷應為外國人形象,這與當時唐代與中西亞交流廣泛、大量任用外族為官有直接關係。
石經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個藏經洞,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寬廣如殿,四壁鑲嵌經板大都是靜琬早期所刻。
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九洞共藏經4196塊。
石經山現存唐塔兩座,還有石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歷史遺存。為了便於遊客上山觀光攬勝,雲居寺於1999年10月24日開通了全長830米的石經山索道。
雲居寺不僅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詞)意為屍體或身骨。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
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發掘赤色肉舍利兩顆,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不是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中國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陝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並稱為“海內三寶”,為千年古剎增添一份祥光瑞氣。
雲居寺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雲居寺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迷人的秀麗風光,藴涵着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經納寶之地、祈福迎祥之所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