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名著聞名世界,在國內更是家喻户曉,分別是《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小説的精粹,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四大名著這一説法並不是誰公開提出,它的產生源於一個誤會,陰差陽錯出現的。
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文學史上有六部跨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統稱為六大名著。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提出提高人民羣眾的文化水平,人民文學社響應號召,出版了六大名著的四本《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收到極好的社會反響。
其他出版社一看,可不能落後,紛紛推出這四本名著,這就漸漸成了我們口中的四大名著的説法。這種説法沒有政府、或權威機構和人士的認可。四大名著受到各年齡段人的喜愛,可以説是男女老少皆宜。
而六大名著的其餘兩本呢?我們也聽過,但不太瞭解它們的地位,其實是與《西遊記》等名著同一檔次的。在某些方面來看,這兩本書的意義大於另外四本,一本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本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的形成可謂是異常艱辛,蒲松齡幾十年花費各種途徑與方法,才收集創造出這本短篇志怪小説集。《聊齋志異》書中共有431個小故事,如一個斷頭鬼嚇唬人,被一個儒生怒喝,直接魂飛魄散。這書通過神鬼志怪,抨擊當時的社會狀況。現在説神鬼的電視劇,大多都是參考了這本書,取了其中的幾個故事。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説,共有五十六回。我們最熟悉的范進中舉,便是其中一個情節。吳敬梓真實的描繪當時官場、科舉、社會和人性的黑暗。感受各種黑暗的同時,也可以感到好笑。《儒林外史》得到中國近代文人的推崇,對於我們當作笑話書來看也是可以的。
《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這兩本名著,相比我們口中的四大名著是不遑多讓的,大家都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