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遊徑串聯歷史 推動文化遺產保護
6月13日,首批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公佈,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南方日報、南方+客户端主辦的“品粵遊徑”直播帶貨活動啓動。南方日報記者兵分六路,分赴廣州、佛山、惠州、東莞及潮州等5地,現場直擊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及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建設情況。
長達4小時的直播高潮迭起。金牌導遊朱嶸表示,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推介,“品粵遊徑”能讓遊客“雲遊”遊徑的同時,漲知識,得實惠。他認為,這對遊徑這一廣東新的文旅品牌推廣很有幫助。
“直播中所選的遊徑精華段,體現了5個主題遊徑的精髓。”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空間規劃設計者、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嚮明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文化遺產遊徑希望以歷史為線索串聯不同內容,產生“整體意義大於個體”的效果。
南方日報:文化遺產遊徑這個概念對於大眾而言較為陌生,請問什麼是文化遺產遊徑?
馬嚮明:文化遺產遊徑是指價值突出、保存較好、資源豐富、能有效串聯歷史文化遺產的遊憩通道,包括沿襲歷史線路的陸路和水路,以及沿線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景觀。
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以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有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為依託,通過有效的串聯溝通,三地共建,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嶺南文化特質。
南方日報:這是廣東獨創的,還是借鑑了國際上的一些做法呢?
馬嚮明:文化遺產遊徑,希望以歷史為線索串聯起不同的內容,展現給現代人。世界上各個地方有很多這方面的探索,歐洲稱為文化線路,在美國則叫歷史遊徑,通常有一條實際路線。我們借鑑了歐美做法,包含了兩個方面,有的通過歷史故事來設計,例如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它跨越了香港、中山、廣州;有的則是實體路線,比如南粵古驛道。
南方日報:建設文化遺產遊徑的意義是什麼?
馬嚮明:遊徑屬於線性空間,它有一個特點:整體意義大於個體。例如單一看某一個石頭,不會覺得有何特別,但如果把整個事件聯繫起來看,那這塊石頭的含義就大了很多。所以文化線路,由此可見,可以促進大灣區文化遺產的保護。
通過建設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將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地區文化遺產尤其是有共性和有關聯的文化遺產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之間的技術交流,推動灣區內文旅產業的發展,豐富粵港澳居民的精神生活,推動三地文化共同繁榮。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周人果
葛政涵 蘇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