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細雨霏霏,涼意微微,記者走進位於土左旗沙爾沁鎮公佈板村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農牧交錯區試驗示範基地。只見絨毯似的草無邊無際,直至視野所不及,繽紛鮮花奼紫嫣紅,一汪汪碧水粼紋微漾,一叢叢蘆葦、蒲棒搖曳生姿,無數鳥叫聲此起彼伏,若干種昆蟲翩然翻飛,梅花鹿温順安靜,白鴿自由展翅。一片未曾開發的科研淨土,處處漾溢着生命的生機。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農牧交錯區試驗示範基地主任張福順博士介紹,該基地於1981年建立,擁有永久性使用土地面積5080畝。經長期建設積累,形成了較好的科研、培訓、生活、生產條件,水、電、路及網絡光纜配套齊全,土地平整,灌溉系統,科研設施、實驗設備條件較好,可為科研人員提供較高的食宿、科研、學習、培訓環境。
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國家種質多年生牧草資源圃和國家牧草改良中心。建有年產1200噸牧草種子清選車間、年產3萬噸牧草壓塊標準車間、1700平方米自動化育苗車間;建有實驗樓、農機庫、儲草棚、常温庫、冷庫、掛藏室、旱棚、温室、網室、病圃以及辦公食宿等基礎設施。鋪設地下水網管道6500米,可控灌溉面積4000餘畝,建設地下電網10000多米,三級道路65000平方米。牧草生產及加工全部實現機械化,擁有美國 “百利靈”SS-12型牧草撒播機、“泰工廠”3.0型牧草免耕播種機、紐荷蘭WH320型自行牧草收割機、紐荷蘭472型懸掛牧草切割壓扁機、凱斯8545型撿拾打捆機、約翰迪爾牧草摟草機、意大利3690型撿拾打捆機、巴西110馬力拖拉機及配套農具34台套。
根據草原研究所的科研功能學科羣和基地發展佈局,劃分為12個功能區。分別是野生牧草評價圃、高產飼草種植區、共建試驗區、人工草地放牧區、牧草種質資源圃、耐鹽植物示範區、土壤肥力監測與培育區、轉基因牧草安全評價區、飼草產業化生產示範區、生態監測區、科研辦公區、生態景觀區。農牧交錯區試驗示範基地的規劃建設始終本着立足內蒙古、面向國內外、服務全國草業、社會公益性的宗旨,將基地向科技園區轉化,切實做到基礎研究和科技前沿與產業科技需求緊密結合。面向草地產業的實際需求,引領草業科技的高端水平,兼顧原始創新、技術鏈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草業科技示範園區。
記者在牧草種質資源圃看到,一畦畦不常見的草匍匐綿延,高可沒膝。深呈穗狀開淡粉小花的是紅豆草,豔黃醒目的是百脈根,象紫霧一般若隱若現的是苜蓿草,還有未開花但樣子好看的草木犀、無芒雀麥等。基地優選國內外牧草種籽保存在低温庫裏,每隔3-5年在草圃裏翻種,以保證種籽的優良性。
“作為科研人員進行產學研的專屬場所,外部人員過去很少能走進基地,這裏可以説是一片淨土。從去年開始,我們面向社會開放了一部分功能區,主要是讓中小學生和社會科研團隊走進基地觀摩學習,體驗農學,同時讓有興趣的市民認養一塊土地種植蔬菜,基地工作人員負責田間管理,收穫屬於市民。同時,我們還彙集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所、蜜蜂所和特產所的優質產品,為市民提供真正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北部有着等得天獨厚的連片水域,市民們可以帶着孩子來這裏垂釣和燒烤,既可以享受田園風光又可以學習知識,不失為度假旅遊的首選。走出去,請進來,下一步我們會把基地科研與科普、研學、旅遊結合起來,讓更多團隊羣體走進基地,收穫不一樣的體驗。”張福順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