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屯溪實踐
編者按:8月的屯溪,熱火朝天。看一產——瓜果飄香,荷葉田田,稻花香裏説豐年;看二產,機械電子、綠色食品兩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低碳經濟示範區乘勢揚帆;看三產——景城相融,以文促旅,正在實現從“旅遊集散中心”向“全域旅遊目的地”的華麗轉變。屯溪,正在鋪開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8月中旬,黃山日報全媒體走轉改採風團走進屯溪,用筆端、鏡頭共同記錄這片熱土上的風光無限。
九龍低碳經濟園區:乘勢揚帆逐浪高
企業在這裏集聚、產業在這裏集羣。豔陽8月,走進黃山九龍低碳經濟園區,車間機械高速運轉、運輸車輛有序穿梭,火熱繁忙的生產場面躍入眼簾,園區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景觀道路寬闊整潔,綠化環境優美宜人,這裏處處展現的現代氣息是對園區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最生動詮釋。
黃山九龍低碳經濟園區位於屯溪區奕棋鎮,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33平方公里,現有企業125家。近年來,園區依託區位優勢,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招商引資,確定重點發展機械電子和綠色食品兩大主導產業,並推動兩大主導產業加強科技創新,促進轉型升級,加快集聚發展,增強支撐引領作用,積極打造特色鮮明的低碳經濟示範區。
黨建引領
凝心聚力謀求發展實效
抓發展首先必須強黨建,近年來,園區黨工委堅持“抓黨建、謀創新、促發展”工作思路,緊扣園區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着力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通過開展“規上企業黨組織組建年”活動、嚴抓“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做實做優“黨建+服務”“黨建+人才”品牌,帶動企業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新發展。截至目前,園區共有非公企業黨組織29家,黨員166人,基層黨建整體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園區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斷增強。黨建實,則發展勁頭足,今年1-6月,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5億元,税收完成 0.68億元,規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6.78億元。
規劃先行
激活園區發展新動能
園區發展,規劃先行。九龍低碳經濟園區自建設以來,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服務,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修編長遠規劃,不斷根據現實情況作出調整,使園區發展永葆青春活力。
近年來,隨着九龍低碳經濟園區的不斷髮展,土地存量緊張、經濟增長點乏力等問題日益凸現,嚴重製約着園區的建設與升級。為提高園區項目承載能力,加快建成佈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主導產業清晰的低碳經濟示範區,九龍低碳經濟園依據園區兩大主導產業佈局空間規劃,強力推進低效企業“勸退”工作。一方面園區建立了企業評估動態台賬,根據產業空間佈局和片區內企業屬性以及企業經營效益的實際情況,確定重點發展企業、限制發展企業和“勸退”對象,並對“勸退”對象實行“一企一策”。另一方面,園區充分利用“勸退”企業騰出的有限空間,緊緊圍繞延鏈強鏈補鏈,對接產業抓配套,着力引進一批符合產業規劃、帶動性強的骨幹企業。今年1-5月,共有10個工業項目落地九龍園區,隨着一個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九龍低碳經濟園區已然化身“聚寶盆”,成為屯溪區經濟發展主戰場、招商引資主平台、產業集聚主陣地。
完善服務
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我們之所以選擇落户黃山九龍低碳經濟園,不只是看中這裏的區位條件,更是因為這裏良好的招商環境和配套服務,不僅能享受税費優惠,還能得到補貼獎勵,對於我們這些初創階段的企業而言具有很大幫助。”安徽楚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浩勤告訴記者。
安徽楚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9年入駐園區,是一家主營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應用的高科技企業,該公司依託專業科學團隊的核心技術,研發胚胎幹細胞的抗衰老和傷口癒合及器官修復治療技術,企業技術及產品市場潛力巨大。目前,企業廠房的裝修工作基本完成,各個功能車間的裝修和設備都已經到位,公司正在申報化妝品生產許可證,預計9月底可以拿到生產許可,10月份可以正式生產,預計今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
優質的服務、高效的辦事效率是吸引眾多企業接踵入駐的關鍵。為了能讓企業引得來、留得下、發展好,園區管委會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市場準入、土地供給、技術創新、財税支持等方面給予支持,助力企業發展。特別是今年以來,在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戰場上,園區緊緊圍繞企業發展需求攻堅克難,通過安排駐企專員進入企業一對一服務,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疫情期間,園區為企業協調解決防護口罩50000個、消毒液400瓶、酒精180桶、額温槍76把。企業相繼復工復產後,園區主動上門走訪,全面推進“四送一服”工作常態化,截至目前,收到企業反饋問題15個,已辦結13個,辦結率86.7%。此外,園區還幫助做好企業急需技能型人才的招聘工作,為企業解決用工450人;聯繫各家銀行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8家企業融資1650萬元;主動對接市直相關單位,為振州電子項目等企業辦理相關證件……一系列務實舉措,極大地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有力推動了各類企業、建設項目復產達產。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如今的黃山九龍低碳經濟產業園區,每一方土地都彰顯着活力。這裏正在成為一片楓樹林,引來鳳凰棲息;這裏正在成為一座創業園,為實幹的人帶來機遇;這裏正在成為起航的碼頭,承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逐浪前行。(作者:葉有輝)
一根小細線
讓出美麗鄉村天地寬
初秋時節,走進屯溪區奕棋鎮瑤幹村,只見道路寬闊平坦,兩側樹木吐綠、鮮花盛開,古色古香的民居錯落有致。遠處山巒疊翠、近處一片生機盎然,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映入眼簾。
漫步在村中水泥路上,一條刻在路面上的細線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長長的細線蜿蜒曲折,彷彿一條不規則的平行線,沿着民居在路上延伸開來。平整的路面為什麼會有一條細細的長線,是標記着什麼嗎?
瑤幹村黨支部書記查青春揭開了謎底。這是一條“讓地修路”的記號線,見證了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一段“劃線讓地”的佳話。2017年,瑤幹村大力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村內道路拓寬改造,在施工過程中,好幾户村民的門口地塊高於路基,又用石塊堆砌,30多米長的路段變得“彎彎繞繞”,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為了規整道路,拓寬路面,村幹部們先後提出徵地、置換等多種補償方案,但都不能順利解決。村民李順發常住上海女兒家,老屋承載着他從小到大的回憶,一直沒捨得動它。為了説服李順發,查青春前後打了十幾個電話,最終討論出一個折中的辦法:由村民自願讓出家門口的地塊,村裏負責出資改造,和村路連接後便可以拓寬路面1-2米。拓寬的部分將按照原來的位置以“路面劃線”的形式做好標記,房屋土地資格權依然屬於村民,使用權則讓出來,由村民共享。“美麗鄉村建設是好事,我應該支持。”被村幹部們的真誠所感動,李順發特意從上海趕回家,當晚就達成一致意見,成為村裏第一個“讓地”的村民。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幾户村民也相繼讓出自家門前的地,支持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不該是大刀闊斧的標準化改造,應該充分考慮村民意願,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查青春介紹説,近年來,瑤幹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大力實施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污水淨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保留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打造“農家庭院”、休閒廣場、小菜地、微果園等特色場所,真正讓美麗鄉村具有生態之美、古樸之美、和諧之美。
瑤幹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還在繼續,村民在家門口讓出的“一米線”,不僅讓出了村裏寬闊的路面,更讓出了美麗鄉村的廣闊天地。(作者:朱西敏)
日處理30餘噸餐廚垃圾
生態處理讓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在這裏,我們每天避之不及的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成了生產有機肥料的重要原料。而在其生產的有機肥料的滋潤下,一株株花木根壯枝繁,綠意盎然,煞是喜人……8月13日,記者隨屯溪全域旅遊採風活動大部隊一道,探訪該區餐廚垃圾生態處理示範基地,切實感受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過程。
該基地位於陽湖鎮紫阜村,佔地約6600平方米。步入其中,但見潔淨的內部環境,平坦的柏油馬路,如茵的綠草,盛開的鮮花。若非門口“屯溪區餐廚垃圾生態處理示範基地”幾個大字提醒,定會讓你產生一種置身小公園的錯覺。這裏嗅不出撲鼻的異味,在這裏不見了蹤跡,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垃圾處理場的認知。走進室內,穿過“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館”,經過園藝DIY區,登上二樓,便可居高臨下地俯視餐廚垃圾處理中心。
“每天垃圾運回後,經過人工二次分揀,便投進那兩個類似於正方體的紅色設備中破碎。”基地綜合部主任朱莉莉指着一樓的設備介紹説。朱莉莉所説的紅色設備就是自動化破碎機。運回的垃圾,經過人工二次分揀,剔除其中的雜質部分,便可全部投入自動化破碎機中,碎化成2釐米左右的垃圾,再通過一級輸送平台擠壓脱水(污水進入專門的處理系統進行淨化後達標排放),產生固料進入發酵池,5—8天后便可成為備受市場追捧的有機肥。“利用泔水生產的有機肥,可以使部分果蔬葉片更肥更綠,還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土壤板結難題,所以很受市場歡迎。”朱莉莉告訴記者。
據瞭解,基地目前已與市中心城區大小近700家酒店、餐飲企業簽訂了餐廚垃圾處理協議。每天上午和下午兩次派車前往市中心城區拉運餐廚垃圾,進行處理,總量達30餘噸,可日產有機肥3噸左右。自今年1月中旬開始調試和試運營以來,基地共處理垃圾約3000噸,在有效處理餐廚垃圾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下一步,我們打算把基地打造成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吸引廣大中小學生前來參觀研學,瞭解餐廚垃圾處理新工藝,把垃圾分類新時尚根植於廣大青少年心中。”基地負責人表示。(作者:張之代)
記者手記
景城相融 詩意棲居
依山傍水的詩意棲居是許多人的夢想。
而屯溪,就是為這樣的夢想而生的所在。
作為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近年來,屯溪區在加強城市建管、不斷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持續助推城市賦能的同時,緊密結合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聚焦城鄉統籌發展,圍繞鄉村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和產業特色優勢,堅持“塑形”與“留魂”相結合,着力打造精品鄉村,提升傳統產業,真正讓村落“美起來”“活起來”,全力探索“景城相融 以文促旅”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
雖然只有短短半天的採訪,從園區到鄉村,從休閒度假項目到農村環境整治,昔日淹沒在城市繁華中被忽略的一個個村莊,如今已是煥然一新。濃蔭匝地的綠樹,搖曳生姿的荷塘,稻花飄香的田園,修葺一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我們穿行在工廠、村莊,用相機也用紙筆,用眼睛也用耳朵,感受着屯溪區近年來強力支持旅遊業與現代農業、新型工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地方服務業提檔升級的新動力、新活力,也記錄着屯溪區積極整合區域資源,推動旅遊供給側改革,從“旅遊集散中心”向“全域旅遊目的地”的華麗轉變。
全媒體走轉改
炎炎酷暑中的走訪,消耗的是體力,心中收穫的是力量。屯溪區全域旅遊“走轉改”採風,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腳力”的重要性:只有“腳”動起來,“眼”才能看到更多。(作者:祁俊)
圖片視頻由詹強華、樊成柱、程向陽、王婧等提供
編輯:程紅妹 二審:徐海生 終審:王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