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記憶,常在腦海裏轉動。老一輩人知道,樂清原來的城牆,原來的風貌。但是青年一代和中年一代,都不知道了。有些人還説,樂清哪裏來的城牆?實際上城牆是存在的。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温州樂清人,樂清的城牆,在我小時候,已經只有三分之二了。我們走路都走在城牆上,城牆都變成了路。70歲的時候,我下定決心,重現古城,去買這個石頭……”
70多歲,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紀,温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易永森卻是一刀一鑿,每日8小時沉浸在逐漸成型的石雕世界裏。
昨日,他耗時5年創作的石雕作品“樂清古縣城”基本完成。待磨光、上蠟後,一座明清時期的“樂清城”將出現在21世紀的樂清。
“傳統的石雕大多是立着雕刻,如同木雕中的浮雕。但這塊石頭太大,立雕作品正面看有內容,側面和後面的觀感就比較空洞了。”如此一想,易永森決定在“橫躺”的印度石上進行創作。刀具只能向前鑿,不能反向用力,大石塊又無法翻轉,為此,這種創作方式需要耗費更多的功夫。
萬事俱備,樂清古縣城石雕創作之旅正式起航。
他先確定了山體、老縣府的位置和河流的分佈,再慢慢融入樂成八景、民居、城門、植被等內容,細節越來越豐富,作品越來越豐滿。
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易永森喊上家裏的年輕人,讓他們當司機載他去實地查看,或是和年長的老人交流討論。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他在儘量還原當年古縣城面貌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讓作品構圖更巧妙、佈局營造更精美、層次更分明。
石雕不僅是項腦力活,更是件體力活,易永森卻是樂此不疲。
每日7時30分許到11時30分、13時到17時,他穿着藍布衣蹲在石雕工作室,把心中的古縣城慢慢地“搬”到石上。為了鐫刻古城門上幾塊不起眼的磚頭,他趴在石上一雕就是一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鄰居們見證了易永森的工匠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初心。
稿件來源:新聞深一度 樂清枱、中國藍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