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公元936年在太原困獸猶鬥的石敬瑭眉頭一皺甘願認小自己1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以來,以後的中原政權一直就沒有安寧過,在山西河北交界地帶漢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你來我往的爭鬥從未停息。蔚縣(古蔚州)至今有村就有堡,八百村,八百堡,走在遍及蔚縣的堡與堡之間,依然能嗅到往昔的硝煙。
蔚縣古堡的數量已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以區區一縣之地,坐享21處“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蔚縣“中國第一文化大縣”的名頭絕非浪得虛名。
上蘇村堡門
上蘇村位於太行山下,太行山就是村莊的屏風。堡門前的造型象一個毛筆頭放在一塊硯台之上。據説是村裏人希望後輩們多讀書,“學而優則仕”,在農耕時代,莊稼人擺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所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兒操。”直到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農村也是如此,1990年,我當年如果依然是考試不第,現在應該也是兒孫滿堂的日子,身份從單純的糧農轉變為果農,這叫“窮則思變。”
原山西侵華日軍司令部所在地
在蔚縣古城裏尋古的時候,感覺這個小院比較獨特,追隨者一個放學的小女孩的自行車車輪進入,知道了這個地方原來曾是進攻山西的侵華日軍司令部所在地。事實上,走在蔚縣的村村落落,處處讓人想起烽火連天的抗日劇本,包括依然行進在馬路上的四輪馬車。這裏是各類打鬼子影視劇的絕佳外景地,原汁原味,根本不用裝修,《亮劍》、《鬼子來了》、《敵後武工隊》等影視劇曾在這裏剪鏡。
小院旁邊有個小巷名曰“公道巷”,與順治康熙兩朝蔚州古城出的一位權臣名士魏象樞有關,傳説魏家族人在擴建門庭時與鄰家發生地界糾紛,遠在朝廷的魏大人知道後捎書鄉里“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化干戈為玉帛。
李存孝像
新疆伊吾縣有侯君集廟,廣西福溪村有馬殷廟,興安縣靈渠有馬援廟,前幾個人的名氣要大過李存孝許多,馬殷還曾是五代時期荊南國的締造者。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粟特族,代州飛狐(今山西省靈丘縣)人,唐末著名的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戰無不勝,是唐末第一猛將。李存孝是晉王李克用麾下一員驍將,也是李克用眾多的“義兒”中的一個,因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李存孝天生神力,打死過猛虎,後人常將其與楚霸王和李元霸相提並論,後因與李克用發生間隙被殺。
知者甚少的李存孝在同樣位於太行腳下的鄭家莊被祭拜,叫人想起五代狼煙,叫我撿起一段在教科書中被一筆帶過的歷史。
卜北堡太監王振故居
提起明朝的太監,人們一般會想起劉瑾、魏忠賢,可是真正夠得上大明第一太監稱號的當屬蔚縣的王振。王振成就了一個地方,“土木堡”。王振當年帶着英宗和大明的幾十萬軍隊兜兜轉轉,和也先的瓦剌騎兵似戰非戰,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王振曾經建議皇帝去蔚縣轉轉,自己在父老鄉親面前大大風光一下,後來又怕人多馬多踏壞了家鄉的麥苗,就改弦更張奔土木堡而去,最終釀成了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的大難。弔詭的是,英宗復位後,似乎對死於陣中的王振沒有任何責難,反倒是思念不已,下詔為其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後又在京城智化寺北院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靈,關係真是夠鐵的。王振初為落寞秀才,私塾先生,後來深感考試之路艱辛,遂揮刀自閹,入宮中,與皇帝結緣,終成呼風喚雨之人。看來取得功名利祿,有時候必須對自己恨一點,採用非常手段,呵呵呵。
宋家堡穿心戲樓
有村有堡,有堡有廟,有廟就有戲樓,是蔚縣村堡的特色。戲樓都在廟的對面,正對應了一句話“大廟對戲樓”。在蔚縣眾多的戲樓之中,以穿心戲樓、三面戲樓最有特色。穿心戲樓就是宋家堡的堡門,唱戲時在中間的通道上架上木板就是戲台,戲唱完了抽走木板就是進出堡子的路,確實匠心。三面戲樓在代王城,三面敞開,可同時供財神爺龍王爺灶王爺看戲,故而得名。蔚縣各處有許多真武廟,建築很特色,低、中、高三級排列,不知道供奉的是哪位大仙,能想到的還是刀光劍影。
《代國考》中指出:“山北之代,舊國也,始於商湯,歷代因之。”,代國一朝自商湯始,至劉邦終,距今已有2100多年,雖國小民寡,卻也位列諸侯,現在僅留坍塌的城牆夯土,斷斷續續環繞,讓蔚縣的故事更加悠長。
北官堡堡門的“打樹花”遺蹟
北官堡與西官堡和暖泉古鎮連在一起,堡門上深紅色殘留是冷卻後的鐵汁在牆面上的附着物。打樹花是蔚縣暖泉鎮具有特色古老節日社火,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據説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着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重泰寺遼國太子手植柏
重泰寺相傳為遼代所建,據説當時宋、遼對峙,兩國連年.征戰,遼國太子反對戰爭,憤而出家重泰寺,並親手種植這棵柏樹。從有確切的文字記載看,從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該寺名為“三聖寺”到明朝弘治十六年又經重修,至嘉靖九年才得名重泰寺。重泰寺目前是張家口地區最大的寺廟,廟門對面也有戲台一座,衰敗不堪。寺內有一三教堂,同時供奉道、儒、釋三教教宗,講求和諧共生。
蔚州古城內的南安寺塔據説也是遼代所建。蔚縣人對於宋朝從來沒有“國”的概念。自從石敬瑭把蔚州送給遼國後,蔚州後來歸了金,再後來又歸了蒙古人,大宋似乎沒有管轄過蔚州。在這裏,你能想到的姓是“慕容”、“耶律”,甚至“喬峯”。
“提將人”
沒來過蔚縣,不要談“古城”。離京城僅3小時車程的蔚州古城與聲名顯赫的麗江、鳳凰、平遙相比,缺乏的是洶洶商氣,多得是原汁原味的衰敗古舊,還有散漫。古城裏的集市12點後就消失殆盡,1點後找不到吃午飯的地方,不過正適合我坐在酒店裏發呆。價格低廉花樣翻新的糖麻葉、蝌蚪、提將人等各類名字奇特的小吃也能會讓人追古。
這種餅叫‘提將人’,蔚縣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鬼節親戚之間互相送這種餅。據説有一年大家為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在餅裏面夾了一張紙條,寫着‘七月十五提將人,八月十五殺韃子’幾個字,所以這種餅被做成了人的形狀。
(濤聲依舊夢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