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身臨其境的旅行會錯失什麼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短短几天,幾億人同時出遊,“出行體驗不佳”似乎在大多數人的意料之中。再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的旅遊業恢復起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5月5日深夜,烏鎮、古北水鎮景區總裁陳向宏在微博裏寫道:5天的長假,背後是長達一年半疫情半開狀態後,景區員工的嚴重缺員。

  但人們還是選擇了長途跋涉,擠在人羣中去看一眼可能早已在屏幕上看過了無數遍的風景。一方面,是人們可以自由安排的假期實在算不上多;另一方面,雖然旅行正在被新的媒介和社會生產方式所改變,但“身臨其境”仍然是旅行不可替代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而言,不知起源於何時的旅行一直被科技與社會塑形。藉助科技的進步,我們獲得了坐地日行八萬裏,不出門也能遊覽全世界的超能力。

  旅行直播的需求不斷上漲,尤其在疫情期間,觀看“旅行直播”成為人們尋求撫慰的一種途徑。根據某旅遊平台今年4月發佈的首份行業直播報告《旅遊直播時代——文旅生態洞察2020》顯示,該平台上觀看直播的用户自2020年4月起每日平均增長率高達101.4%。其中,深度體驗類的直播內容最受青睞。

  2018年9月,位於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被一場大火燒燬,2000多萬件文物化為灰燼,僅有10%得以倖免。萬幸的是,從2016年開始,巴西國家博物館就開始與谷歌的藝術與文化團隊合作,對藏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因此,在大火撲滅後不到4個月,巴西博物館便在線上“浴火重生”,世界各地的人們“蜂擁而至”,有限的線下游客變成了無限的線上遊客。這對那些難以走出家門的人來説,也無疑是個好消息。

  雖然大家對數字博物館的觀看體驗還多有抱怨,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科技一定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好的遊覽體驗。事實上,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通過VR等技術營造沉浸式的體驗,讓人們不但“身臨其境”,還能“感同身受”。在一次演講中,電子藝術家、電影製作人Chris Milk介紹了他用全息三維成像技術拍攝的一位在難民營生活的女孩。當觀眾戴上VR眼鏡,會發現自己跟女孩坐在同一塊地面上,而不是通過屏幕觀察她。Chris Milk相信,身臨其境的第一視角,可以讓觀眾跟女孩在更深的層次上聯繫起來,從而改變人們對彼此的看法,投入更多的關注與共情。

  我們相信,新的技術一定能帶給我們更好的體驗,但也一定會錯失什麼。就像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憑藉着準確無誤的導航軟件和永不“踩雷”的點評軟件,旅途中大概率不會遇到什麼意外,但也不會遇到什麼驚喜;就像一座座被“復活”的博物館,讓我們不再擔心“失去”,但也很可能讓我們不再忌憚“失去”。

  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被劇透的現場,不要説那些被反覆宣傳的著名景點,就算是所謂的小眾景點,也難逃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拍照打卡與直播。旅行淪為了“視覺的盛宴”,我們被新的社交灌輸了一種信念,只要手機裏塞滿了美景、美食和與它們的自拍合影,就擁有了一趟完美的旅行。旅行中的未知與探險不但失去了想象的空間,甚至長途跋涉後的“眼見為實”還比不上屏幕中的“美圖秀秀”。

  終有一天,旅行會被徹底改變,但至少今天,我們還在尋找“在路上”的意義。

  前一陣最熱的旅遊新聞大約是年近60歲的蘇敏因獨自駕車環遊中國登上了《紐約時報》網站。2020年7月,蘇敏以“五十歲阿姨自駕遊”為名,創建了自己的B站賬號。兩個月後,她開着一輛白色POLO車,從河南鄭州出發,獨自開始了沒有計劃的公路旅行。蘇敏向媒體透露了對日常生活的厭倦與疲憊,藉助旅行,她暫時逃離了難以擺脱的日常,她和我們一樣相信,走出家門的旅行是“人生的止痛片”。

  鄭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5月11日 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2 字。

轉載請註明: 沒能身臨其境的旅行會錯失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