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焦紅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以黃海散文寫作的地方路徑為中心

文/焦紅軍

青未了|焦紅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中國海洋的第三大海——黃海,千百年來,以其寬廣博大的胸襟,士可殺不可辱的風骨,日夜奔騰不息,匯江河千川而成海。

站在低處生活,站在高處思考。在膠東,在中國的黃海岸邊,有這樣一羣普通人,他們的身份變動不居,多容而兼備,他們利用工業互聯網和微信公眾號平台的傳播優勢,從事業餘散文創作。在來自黃海散文微信公眾號原創平台“源自生活、關注現實、言之有物、寫真性情、體現社會正能量”的非虛構理念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再現生活,記錄過往,帶來的是職業身份和散文的交融和互補,形成了校園散文、詩人散文、學者散文、官員散文、農民散文等眾多的寫作羣體。他們的文章頻頻走紅網絡,他們的作品屢屢出版,他們的徵文四十多人次的在省市徵文大賽中獲獎,他們中的八十多人加入了各級文學組織和散文學會。

浩蕩入溟闊,志泰心超然。適逢繁華之盛世,黃海散文作為一方開拓的散文藍海,正在聚四海之氣,合八方之力,敞開海一樣的胸懷,匯聚有志之寫手英才,共育黃海散文的藍天沃土。這是因為,黃海散文寫作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薪火相繼、新人輩出的黃海散文

我一向認為:散文具有普適性,無關老幼婦孺,人人可寫,它的自由、性靈、平等、易於思想交流等特點,這是順天時地利、應運而生的黃海散文能夠走入大眾,並在民間紮根開花結果的重要原因。

楊蔚華《蘭》《橡子與火星》《煙燻先生》:畢業於煙台大學的楊蔚華,是我的學妹。畢業後她沒有走通常的公務員考試的入職道路,而是一頭扎入生活的煙火裏,在商場的藍海中游泳,花式沉浮,十多年不沾紙筆。進入中年,在事業打拼有成後,其人其心才能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遂有以下幾篇午夜當臚客去之後寫就的文字,為膠東散文的民間平台所推發。楊蔚華的《蘭》,全文只有三百字,文字清潔、小巧玲瓏,搖曳多姿,用喻甚多,自出機杼。“淘來的細腰紫砂花盆原本打算養多肉,怎奈放入幾株小多肉,總覺是俊秀才娶了個山野小妞。看來,這花盆與花也要講究個門當户對,衡宇相望。墨蘭入了紫砂,總算是上對了花轎,嫁對了郎,歡喜之心油然而生。”俊秀才對山野小妞,抑或是墨蘭紫砂與上對了花嫁,嫁對了郎作比,清新脱俗,自有面貌。我從楊蔚華的語句裏,讀出了《圍城》裏的影子,讀出了錢鍾書善以用喻的味道。《橡子與火星》文字不長,像是作者的獨語,更像是一個成年人寫的未長大的童話,文中作者的自言自語,作者的幻想與期待,無不透出作者靈魂的芬芳以及在世俗的煙火裏追求平和、恬淡的精神世界的美好願望。楊蔚華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一箇中年職場女性的自尊、自立和自信,更看到了一個知性優雅的思想女性想要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

楊蔚華的《煙薰先生》人物刻畫精準、三味性格描寫非同、主人公非主流,和而不同,於藝術深有造詣,獨具生活的況味,讀了該文之後,真有如吸了一支沉香香煙,煙香嫋嫋,啓人一點沉思。

高芳《老酒館,不説再見》:當下的散文寫作,我們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寫作者隱匿在北上廣這些城市之外的二三線城市,他們與鄉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又不生活在鄉村,這也是當下中國某些“小鎮青年”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映照。

作為青島半島都市報的記者,高芳長在島城,生活在島城,她的人生足跡也從未離開過青島。作為沉潛於青島市區的小鎮青年,高芳既是其中的一個勤奮的小鎮青年寫作者,也是一個敏鋭的觀察者、敍述者,她走街串巷,與引車賣漿者為伍,以一個記者的慧眼和她文學方式的思考,描述小鎮的人和事,擷取生活的靈感與閃光。萊西日莊鎮、嶗山北宅街道、西海岸新區大場鎮等小鎮青年的創業故事,陸續走入她的寫作視野和朋友圈。她加入中國散文學會後的散文新作《老酒館,不説再見》即有表現“小鎮青年”散文寫作的特質。作者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既是第一講述人,也是他者的寫作者。作者的講述是冷靜的,同時又不失優雅與感性,這種“可樂加冰”的敍述方式,讓我們既不會沉湎於眼前的杯中物,同時也會讓生活在都市一角的普通人產生某些對過去和未來生活方式的緬懷,讀之耳目一新。這樣的寫作跳出了大家都頗為熟悉的生活圈子,拓展了文學的視野和認知空間,成為高芳作為小鎮青年散文寫作的起點。她最近正在創作的一部記錄青島市新一代青年人返鄉創業的真實故事,反映80後、90後青年羣體在鄉村振興、脱貧攻堅等方面的帶頭人貢獻的紀實文學《小鎮青年》,能夠入選山東省作家協會“2021年度山東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選題策劃”,也正反映了作者不俗的創作實力。

追求憂患、悲憫、輕靈、哲思的黃海散文

劉尚偉《秋入人間第幾重》:散文的小品文作為散文的一個獨特品類,它起源於晚明,興盛於明清,以抒志言情的隨筆雜談為言説內容。劉尚偉的《秋入人間第幾重》作為一篇小品隨筆,作者從觀秋、説秋、賞秋、思秋、知秋、悟秋為之筆,文章只有七八百字,卻將都市生活中一個現代人的進取與獨具、優容與思考、此岸與彼岸、生活與禪悟、自由與棲居抒寫得詩意盎然,趣味橫生。《秋入人間第幾重》既有一個入世者在繁忙工作之餘的心志表達,同時又有出世者的生活禪悟,入世與出世,如此和諧體現在一個都市生活中現代人的身上,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寫道:“單薄的睡衣沒有抵禦住雨後的秋涼,移步書房,幾本閒書靜靜地躺在台燈昏暗的燈光下,小小的書房愈顯得温馨與幽靜,自己瞬間進入了無念、無想、無我的意境,短暫間打破了無明,見到山野茅舍,面海花開,人人嚮往的秋色田園。噢!原來田園不在那頭,也不在這頭,秋入人間第幾重?”作為一種藏鋒的寫作方法,作者尋秋,觀秋,賞秋,知秋,悟秋,卻始終沒有説出精神的田園所在,在結尾處以“秋入人間第幾重?”的自問和他問做結,如羚羊掛角,不着痕跡,更增添了本文的意藴和內涵。隻字片語,意藴深厚,表現出一個膠東黃海散文寫作者工作中百戰不殆、永不言敗的精神意象和生活中悟道順生、知己知彼的文化思考。

姜雪梅《靈魂的香氣》:散文寫作有圈嗎?我承認,開始在我的認識裏是有的,但是你寫多了,在散文寫作裏沉浮久了,就開始破圈了,圈子也就如大先生所説的那樣,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了。關鍵在於你在學習寫作中過程中,認知提高了,審美變強了,更多的是你心量打開了。

姜雪梅是煙台一個房產公司的高級經理人,在我的眼裏看,就是一個散文寫作上的破圈者。2018年,我們煙台十幾名文友,一起結伴去壯遊泰山。在眾文友的鼓勵下,長年累月坐辦公室的姜雪梅,行行復行行,以集體的攜伴登上了泰山,就是那次登泰山,我發現了一個目標明確、心有所向、意志堅強的姜雪梅。正如她的散文寫作一樣,幾年前,她寫來的作品,無非是家庭瑣碎、兒女情長的事情,嚴格地説,在膠東散文的寫作羣裏,姜雪梅是一個歲數大的老大姐,在散文寫作上還是一個剛起步的“新秀”。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新秀,慢慢地變得讓眾文友刮目相看了,她將散文寫作的筆觸投向了自己一直融入的地方慈善事業領域,在一次又一次的愛心捐贈、慈善助學活動中,將活動心得,記錄成二十多篇文字,以散文的形式在各種網絡媒體上發表。在寫作過程中,姜雪梅的心量打開了,她的散文寫作愈來愈淡定,愈來愈顯示出破圈的寫作能力,她的幾篇有關慈善活動的散文,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支持。她的《一個大寫的人》最近還獲得了煙台市誠信徵文比賽的優秀徵文獎。

《靈魂的香氣》是一篇真實記錄作者親友——一個叫閆潔在職場奮鬥的年輕人,因遭遇車禍,不畏艱辛,堅強生活的作品,文章極具個性和特點,全文散發着人間不老的温情、真摯相伴的愛情、人類關愛的真情,靈魂的香氣,氤氲繚繞,讓讀者在感嘆中得以思考。除了文字上以情感人,我最欣賞的還是姜雪梅在寫作上的表達與嘗試。此篇散文中,作者在與主人公閆潔的對話處理上,採用了直接敍述的方式進行,沒有慣常的引用、冒號,這樣使行文更流暢,對話更簡潔,代入感更強。“不讀無味之書,常寫有益文字”,這也是姜雪梅在寫作上的破圈,給我們有益的啓示!

旅美華人丁麗萍作品《九號樓、貓、麻雀及哈雷彗星》:作者為20世紀八十年代煙台師院的畢業生,作者文字寫到的煙師九號樓,真實存在,有作者發來的照片為證。作為第一批遷入九號樓的家庭,滄海桑田之後,文章呈現出來的文字,深刻、酸澀、苦楚,還帶有一點點麻辣的感覺。孔雀南飛,繞樹三匝。世事俱往,難忘1986看過的哈雷!(當時我站在黃海岸邊一中專的草坪上遙望星空尋覓哈雷)

復調與吟唱、生長鄉愁、關注時代的黃海散文

單偉《父親進疆記》:《父親進疆記》是就職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的單偉,今年三月赴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託蓋託格拉克村駐村任第一書記,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寫下的文字。作為生活在新疆的第二代山東人,新疆與山東並不遙遠。讀單偉的文字,如見其人,一如他血管裏流淌的山東人的血液,坦蕩、赤誠、真摯、無礙。《父親進疆記》從作者兒時父親最愛念叨的一句話開始破題,文章全篇通過作者轉述、想象兼及議論的方式進行,短短的一篇文章,充斥了家史、個人史、父親的奮鬥史,時代的風雲變幻紛雜交織而驚心,作者的文字話語無私,讀起來不僅不覺得單調,卻多了一種來自心底的交流、交心。《父親進疆記》文章通篇行文簡潔,曉暢有力,既是一篇口述史,又帶有作者作為父親寫給兒子單月杉的家書寫作意味,這樣的方式自然拓寬了散文的寫作視角,為散文的創作增添了歷史的厚度和寬度。

趙建武《年味》:年尚未走遠,各地文友已給黃海散文平台投來了呈現各地年味特色的精彩的稿件。作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趙建武的散文《年味》寫得足夠有味。許多已經被遺忘的年俗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飽滿有致,熠熠閃光。譬如:“那時擇香菜,不像現在,只擇去發黃的葉梗,而是把不分好壞葉子,通通擇下扔掉,只留下菜梗。芹菜也是同樣的擇法,把葉子全浪費了。”人是善於遺忘的,吃芹菜、擇香菜、扔掉菜葉,這樣的細節,除了讓我們會心一笑,更會帶來關於年、關於風俗、關於民情、關於人心的不同思考,顯示了作者寫作的重要還原能力。

趙建武的散文創作另一個特點是:文章發自內心,不説假話、套話,文章從頭至尾,循循善誘,鞭辟入裏,講敍真情。譬如:“我小時候那是真盼年,進了臘月門,就一天天扳着指頭數日子,心裏還着急,嘴裏嘟囔着,快點過年吧!盼那碗香噴噴的豬肉白菜餡水餃,盼那散發着誘人香味的炸雞、炸魚和蒸雞白菜,盼穿一件成年累月見不到的新衣服,盼那少得可憐的壓歲錢。盼年的念想很單純,離不開吃與穿,這成了小時候最温暖的希冀。”細一想之,這不就是小時候盼望年的早日來到、盼望我們早一年長大之年味的最好的總結嗎?

趙建武的散文説事拉理,如話家常,不離世間法,在温情脈脈的絮叨中傳承民間過年的文化習俗,在字斟句酌的寫作中傳遞民間過年的責任和愛心。譬如:“年味兒就是老人給孩子們發紅包、看着他們磕頭時笑眯了眼的場景;年味兒就是在微信羣捷足先登搶到大紅包的快樂尖叫和動作遲緩與紅包失之交臂的一聲嘆息;年味兒就是成羣結隊拜年的腳步聲和蒼老或童稚的吉祥話語;年味兒就是孩子們新長一歲的歡聲笑語和成年人年紀又老一歲的無奈長嘆;年味兒就是拋卻一切煩惱與不快,忘掉所有工作與俗事,心無旁騖地過年的一種氣氛;年味兒就是碰一杯酒,把平日裏親朋好友因雞毛蒜皮小事引發的隔閡化解於無形的機會;年味兒就是人們逛廟會、賞花燈玩樂的興味;年味兒就是一種很特別的不平淡的感覺;年味兒就是回家過年、闔家團圓的滋味!”就是在這樣一朝一夕、音語舉止的記錄中,趙建武的散文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寫作特色,盡顯魯地散文的民風民情、民心民意之美。

結語

當我們這些當年的文學青年都已不再文學的時候,沒想到,在沂水還有王董玲、劉文霞、趙月華、牛鵬,在濰坊有王振國、張兆新、趙建武、梁振義,在濱州有劉芳軍、孫豔華、張振前,在濟南有段曙光、丌秀,在青島有史新、劉先鳳,在菏澤有馬學民、孔慶貴,在威海有肖麗、張存燦,煙台有劉玉濤、呂光、孫建業等文友,在北京有漂着的王敬、王光壘,在廣東有黎小紅,在日本有王景賢,在美國有丁麗萍,在加拿大有張貴平諸文友,還有很多,恕不一一列舉。我們因此並不寂寞。他們揮汗如雨,辛勤筆耕。他們為一個字字斟句酌、精神憔悴;他們為一個題目殫思極慮,廢寢忘食;他們自發地組織成圈子,自研至深夜。這一切,都是激勵膠散平台勇敢突破、一路前行的力量。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感恩、敬畏與愛”,這永遠是我們黃海散文寫作人的底色。

來源中國作家網
青未了|焦紅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作者簡介:

青未了|焦紅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焦紅軍,作家,評論家兼出版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當代散文》副主編、《膠東散文年選》主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智庫特聘專家。主要作品:長篇歷史人物傳記《馬鈺傳》、長篇散文《冰心與煙台》、散文集《結廬在人境》、報告文學集《中年的船,沒有港灣》、文學評論集《寫作其實並不難》和《膠東地域散文寫作論稿》。作品被《散文選刊》《人民週刊》《新世紀文學選刊》《海外文摘》《人民日報》《聯合日報》《齊魯晚報》《齊魯週刊》等轉載和連載,在各級媒體刊物發表文藝作品評論文章達40餘萬字。曾獲《人民日報》徵文獎、劉勰散文獎、吳伯簫散文獎首屆理論獎、齊魯散文獎、山東省文化藝術優秀成果獎、煙台市第十二屆文藝創作獎、煙台市第十四屆文藝創作獎、煙台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主編並策劃出版《迷人的風景》(2016—2017年中國網絡作品選)、《膠東散文年選》(2018)(2019)(2020)(2021)《膠東作家親情散文選》《膠東散文文庫》《膠東優秀家風故事》《半島散文家文叢》系列和《膠東散文十二家》《黃海散文精選二十家》散文卷系列專輯等各種散文專著、文集四十多部。

編輯:馬學民

壹點號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03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焦紅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