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多月,雲南15頭亞洲象的向北遷移之旅,吸引着國內外關注的目光。這羣被稱為“短鼻家族”的亞洲象來自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一年前,它們就走出保護區,直至今年6月,跋山涉水北上500公里到達昆明市晉寧區,“象”臨城下。
“短鼻家族”為什麼要走出保護區?滇西南亞洲象棲息地的現狀如何?如何為亞洲象建設一個温馨美好的家園?帶着公眾關切,記者深入滇西南的西雙版納州和普洱市,實地探訪亞洲象棲息地。
“看見大象,就像看見自家放養的牛一樣自然”
亞洲象的家園,過去就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5個片區中,4個都有亞洲象繁衍生息。然而近幾年來,亞洲象走出保護區之外活動已成常態。
南坪村是一個距中老邊境不到2公里的瑤族村。1998年,為保護包括亞洲象在內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全村村民從保護區核心區搬遷到保護區外面的南坪。“前幾天一大早外出,也就7點左右,看到3頭大象來吃河邊的苞谷。”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滿鎮南坪村村民小組長趙金寶6月27日告訴記者。
村民們沒想到,搬遷20多年來,野象經常走出保護區,在南坪村附近覓食逗留。趙金寶把記者帶到距離村子幾百米的山坡下南滿河邊,河邊那片玉米地正是大象常來覓食之處。河上有一座吊橋,僅供村民和摩托車通過。走上吊橋,趙金寶指着橋下河邊的草叢説:“這裏就是象道,大象經常從橋下經過,有時10多頭,有時3、4頭,經常是‘人在橋上走,象從橋下過’。”
“野象離村民和寨子這麼近,你們不害怕嗎?”記者問。
“習慣就不怕了,在橋上很安全。這裏的大象從來不進村、不攻擊人,我們也從來不傷害大象。看見大象,就像看見自家放養的牛一樣自然。”趙金寶笑呵呵地回答。
“在西雙版納,根據某一時段監測的最新數據,目前有2/3的野象在自然保護區外活動。夏秋季節莊稼成熟,野象出來較多,全州31個鄉鎮中,23個鄉鎮都有野象活動;冬春季節莊稼少,野象就回到保護區內了。”西雙版納州林草局副局長刀建紅如此描述亞洲象的活動規律。
據云南省林草局動植物處處長向如武介紹,隨着保護力度加大,近30年來,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羣數量由150頭左右增長至300頭左右;長期活動範圍從西雙版納、普洱2個州市14個鄉鎮擴大到西雙版納、普洱、臨滄3個州市55個鄉鎮。
救助中心開展兩次“陸地上最大的婦科手術”
顯然,亞洲象活動範圍大幅度擴大,明顯增加了人象衝突的概率。而化解人象衝突,有賴於保護亞洲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多年來,在雲南與亞洲象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各族羣眾,對亞洲象給予了充分的包容。儘管有時莊稼會被野象啃食、踩踏,但當地羣眾不曾攻擊報復,始終懷有仁愛之心。
在西雙版納,流傳着許多當地人救助野象的感人故事。在南坪村,記者遇到了曾經救助過大象的村民趙金清。2007年10月10日,趙金清去山上放牛時,突然有一頭野象衝了出來。他慌忙丟下揹簍跑到高坡上躲避,定下神來才看清,這頭野象的屁股上有一個紅彤彤的傷口,不時流淌着膿水。趙金清馬上向保護區管護所報告,管護所人員趕來將野象麻醉後開展現場救治,趙金清也主動參與到照顧野象的工作中。有專家分析,野象是被求偶不成的公象用象牙刺傷的。隨後,它被送到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進一步救治。
“這頭野象是在我們南坪村被發現救治的,所以取名叫‘平平’。它現在還生活在野象谷救助中心,前幾年我專門去看望它,正趕上它外出,錯過了。”説起“平平”,趙金清像在説自己的孩子。
救治野象“平平”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簡稱救助中心)是我國首個亞洲象種源繁育基地,位於勐養保護區野象谷內。救助中心經理、“象爸爸”熊朝永告訴記者,當年,25歲的平平轉移到救助中心後,醫護團隊為它開展了兩次“陸地上最大的婦科手術”,這也是中國首次為野象施行婦科手術。最終,經過醫護人員的努力及“象爸爸”的悉心照料,平平的傷勢半年就恢復了,如今它已39歲了。
自2009年建成以來,救助中心專門組建了亞洲象野外救護技術支持團隊,參與野生亞洲象救助救護21次24頭,填補了我國在亞洲象傷、病、遺棄孤兒的收容、救治、撫養等方面的空白。中心還採用人工輔助自然繁育的方式,先後成功繁育9頭亞洲象,小象的生長狀況均良好。“目前,救護中心正在對7頭收容救助的亞洲象進行護理飼養,每天堅持野化生存訓練,為今後的野化野放做準備。”熊朝永説。
為亞洲象建設温馨的家園,除了國家公園還需要愛心
1958年,我國建立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此,亞洲象開始有了自己的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同時,雲南率先在全國開展亞洲象等極小種羣物種拯救保護,組織實施亞洲象棲息地恢復、監測預警和安全防範三大工程,使亞洲象等野生種羣數量穩定增長。
在滇西南的亞洲象棲息地,有了人們的愛心救助和日益完善的保護網絡,為什麼還有2/3的亞洲象會走出保護區呢?
“這是一個生態系統變化的問題。”西雙版納州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李中員認為,由於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保護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95%以上,致使原有的生態系統(高大喬木—灌叢—草地)林況單一化,森林幾乎被喬木佔據,適合亞洲象等食草動物取食的草本植物減少退化,從而產生了亞洲象向保護區四周輻射擴散取食農作物的情況。
“一個保護區究竟能承載多少大象,一片森林裏亞洲象的食物夠不夠……這些環境承載率的問題亟待研究。”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指出。
事實上,為了給亞洲象提供更好的棲息地,近些年來,雲南採取多種措施努力建設亞洲象的家園。西雙版納成立了一批州、縣級保護區,使自然保護區實際面積從360萬畝增加到現在的622.8萬畝。普洱市計劃建設1萬畝食源基地,為食物短缺季節的亞洲象提供重要補給。西雙版納已修復8000餘畝亞洲象的棲息地和食源地,廣泛種植粽葉蘆、芭蕉、竹子等亞洲象喜食植物。
陳明勇認為,從長遠來看,保護亞洲象的根本辦法應是建立專門的亞洲象國家公園,分區分類管理,面積覆蓋西雙版納、普洱等亞洲象活動的區域,“這樣更有利於保護、改造亞洲象棲息地,讓公眾參與進來”。
2016年,雲南省曾委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牽頭制定亞洲象國家公園的設想方案。該院副院長張光雲表示:“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代表性更強,面積更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更明顯,但還需要更多的科研支撐。”
彼時的呼籲正在變成今天的行動。今年1月,雲南省林草局將起草的《關於加強亞洲象保護構建人象和諧發展的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目前已經報省政府審查,即將出台。意見提出:到2022年,在亞洲象分佈區建成權責明晰的象長制,初步劃定亞洲象重要棲息地範圍。到2025年,亞洲象重要棲息地保護修復模式基本成型,亞洲象國家公園列入全國國家公園規劃佈局。到2035年,現代亞洲象保護機制基本建成,亞洲象基本穩定在保護區和重要棲息地內繁衍生活。
“設立象長制、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這份徵求意見稿創新性亮點很多。但亞洲象保護不是單一問題,需要更多部門共同參與和努力。”徵求意見稿的起草人之一向如武説。
採訪中,不少專家指出,亞洲象國家公園是科學家為亞洲象設計的嶄新家園,或將是實現人象和諧共處的新途徑。但為亞洲象建設一個温馨美好的家園,同樣需要人們的愛心,需要更多人積極參與到保護亞洲象的行動中。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