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

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

王靜雯

青未了|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

有幸回到家鄉的嶧莊中學支教,課餘時,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場所就是校園西邊的大操場。

站在操場上四面望去,是在市裏校園從來不曾感受過的開闊舒暢。尤其是北牆外,一條從西到東連綿不斷的山脈,更是予人以曠遠與壯闊。每次路過操場,都禁不住眺望很久,在藍天之下的青山羣,像風中搖曳的黛色絲綢,讓人心生嚮往。

這條山脈,是鳧山山脈。鳧山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西南部,南部與滕州市以山脊為界。據民國版《鄒縣地理志.李氏捷調查》載:“山石屬新元古界奧陶紀北系灰巖,山土為黃色沖積土層,土質肥沃。”又載,該山“羣峯銜,絡繹不絕,遠望若水上之鳧。”故名鳧山,主峯海拔233米,面積約為9.2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根據傳説,伏羲和女媧曾在此生兒育女,繁衍人類,至今山腳下還有鳧山羲皇廟遺址,給這羣山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浪漫的想象空間。

傍晚時,迎着夕陽的餘暉,又一次站在空曠的操場上眺望着遠山。四周慢慢升起蒼青色的霧氣,裏面混着幾絲淺金玫瑰紅,漫不經心地描畫着山的輪廓,夕陽一點一點下墜,顏色也一層一層加深,直到把原本清朗的羣山暈染成靛青色的剪影。這是動人心魄的水彩畫,在平日裏難得一見,卻曾經是兒時司空見慣的日常情景。暮色蒼茫中,那情景似乎也浮現在眼前了。

我的村子比嶧莊中學距離羣山還近,只有五分鐘左右的車程。而我家恰恰就在村子的最北面,視線越過屋後的田野,田野北面的一片沙河地,沙河地北面的一條水壩,再跳過另一個村子,就是遠遠近近的羣山了。所以,諸君可以想象,在上學路上、在放學後玩耍的麥場上、在週末時做農活的莊稼地裏,只要微微轉頭,“悠然見北山”的田園生活就在眼前了,即使不轉頭,眼角餘光裏也處處是羣山清朗的模樣。

小時候常常眺望着羣山,漫無邊際地想象着山那邊的模樣,幼稚且固執地認為,所有繁華的城市和書中見過的大海都在南方。那時不懂鄉愁為何物,一心想去山外看一看,之後一路考學、工作,説走就走,幾乎從沒有留戀過。只是無論到哪裏,總是喜歡在窗前遠眺山峯,看羣山用自己獨特的曲線連接着大地與天空。尤其是雨後天晴時,那黛青色的粗線條,清晰地印在天與地的相接處,似乎亙古久遠,給人一種坦然温馨的熟悉之感。二十幾年過去,從沒有思考過這個習慣來自何時,直到如今站在家鄉的中學校園,才恍然,這其實源於兒時的記憶,源於割捨不斷的鄉情。遠眺青山時,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無憂無慮的日子,雖然遠離城市裏的繁華,卻有一種令人安心的寧靜,尋覓已久的從容自在,似乎一直就在這裏。

上學時,讀過李白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也讀過辛棄疾的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在詩人筆下,青山是知己,是同伴,當在現實中遭遇到孤寂時,陪伴他們的就是這些靜默卻始終如一的羣山。如今,自己每天與羣山相伴,於眺望遠山中,又有更深切獨特的感受。學校與羣山相依相伴,我們時時眺望羣山,又何嘗不是羣山也在默默眺望校園?這裏有從大山臂膀裏走出來的學子,這裏有為學子們傾情傳播知識的教師,這裏更有家鄉經濟與文化蓬勃發展的夢想與希望。羣山不言,只安然靜立於天與地之間,就如勤勞淳樸的鄉親們,兀兀窮年,埋頭于田間地頭,卻從不缺少對校園的關注與關心。

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它們是自然的恩賜,四季變幻,滋養着家鄉的發展,坦然於人們的出走,欣然於人們的迴歸。

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它們是故鄉的象徵,巋然不動,見證着校園的變遷,勉勵着學子們學有所成,期盼着學子們學成歸來。

作者簡介:王靜雯,中學教師,文學愛好者。

青未了|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
青未了|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

壹點號 紫蘇202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2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校園外有青山在眺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