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過完臘八就是年”,其實進了臘月以後,離年也就不遠了。這幾天超大的寒潮也已經呼嘯而過,家裏的氣温逐漸回暖,久違的春天似乎已經在不遠的將來衝我們招手了。
大家哪裏的氣温怎麼樣,有沒有回暖呢?
正常來説,一年四季,春天應該整整有三個月才對,但是隨着氣候的變化以及我國地域廣闊帶來的差異性,許多地方的春天很短暫,短暫到人們甚至沒有意識到春天來了。烈日升起,夏天就已經灼灼而至。
而在文人的眼中,春天也沒有三個月那麼長,文人筆下只有兩個春,初春和暮春。初春意味着希望也意味着別離,暮春則更多地代表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對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今天來看一首暮春詩。
【臨其詩境】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的某一天,韓愈在自己家的花園中逛。
在一個不經意低頭的瞬間,他看到了地上的那一具具“屍體”。而後恍然,現在已經是暮春了嗎,落花已經開始隨着春風起舞了,是誰要送誰最後一程呢?
百花與東風本來就是難捨難分的一對,既然逝去已經成為註定,那就在這世間最後的“盛大登場”一回吧。於是落花亂,東風狂,演繹着暮春的狂歡。
韓愈至此,轉念一想,一整個的春天就要匆匆而逝,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好好感受一下呢!年近半百的韓愈雖然官運亨通,但他始終丟不掉文人的靈魂。
於是當機立斷,請一天假,向官場説一聲拜拜,去自己久未曾踏足過的城南遊賞暮春之景。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接觸相同的事物,其感觸往往各不相同,再一次去到城南,“城南景色皆依舊”,但在韓愈的心中,卻看出了許多不一樣的地方。於是這一趟城南之行也成為了韓愈詩歌寶貴的素材,寫下了《城南十六首》,今天我們就挑其中最知名的一首來欣賞一下。
詩歌的名字也很簡單,就叫做《晚春》。究竟韓愈眼中的晚春是怎樣一副光景呢,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原文】
【條分縷析】
從上面的背景可以看出,韓愈在寫下這16首詩時,抱有的態度並不會像治學那樣嚴謹,而更多是遊山玩水的輕鬆。韓愈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閲歷點染於這蒼莽,悲美的暮春落花之中,人與花與自然就這樣融為一體。
這一天,城南的草和花和樹木都從春風中得到了同一個消息,每年都來的春姑娘馬上就要離開。這是每年都要經歷一次的離別,或許大部分借春風而招搖的草木都已經習慣了每年一度的偃旗息鼓,也習慣了每年一度的迎風綻放。
但是習慣了不意味着冷漠,離別是必然的,不會因為我們的情緒而改變,但我們依然要表達情緒,要轟轟烈烈的送別。
於是“百般紅紫鬥芳菲”,這更像是初春的景色,初春的百花充滿着生機,而暮春的百花則彷彿看透一切的戰士,更加狂放,生命的力量也更加深重,所以詩人用到了“鬥”。
後面兩句是詩歌有意思的地方。上面説到了紅紫在鬥芳菲,但是還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在為這場盛大的告別晚會做着自己的努力: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楊花和榆錢沒有那麼多的才華和思想,她們只知道隨着東風飄飄搖搖,化作世間的一場大雪。與其他人的爭奇鬥豔相比,她們的做法是沒有什麼“才思”,不過這樣樸實無華的送別卻也給世間增添了一道風景,這當然也是美的,是值得珍惜的。
比較微妙的是韓愈本人對“楊花榆莢”的看法,有人説韓愈看不起它們,認為它們直至白首一事無成,或者是在諷刺世間無才之人。
還有一種説法,説韓愈在這裏其實對楊花榆莢是一種讚賞的態度。他欽佩這種隨風飛舞的勇氣,這種展現自己的勇氣。
如果韓愈真的在這首詩中寄託了什麼的話,我猜應該是後一種。韓愈在散文中特別強調創新,強調“氣盛言宜”。楊花和榆莢明顯是氣盛的,自然也應該得到韓愈的喜愛。
不過最大的可能,還是韓愈只是捕捉到了靈光一現的剎那並且原原本本的呈現給我們,究竟這句話有什麼深意,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
這樣的詩歌歷史上有很多,其實,對詩歌的感悟從來都是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閲歷,不同的心緒情境都會導致對詩歌有不同的解讀。
“詩無達詁”,大家對後面這兩句話有什麼看法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